闽商史记 | 女人离不开的红糖竟是闽商发明的?
原标题:闽商史记 | 女人离不开的红糖竟是闽商发明的?
分割家财、耗费万金重修洛阳桥…… 从明代巨商李五的传奇故事中,闽商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位于泉州市洛阳江上的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关乎民生,李五重修洛阳桥时,已经是蔡襄造桥过了300年后,桥身年久失修,桥墩下沉。李五修好桥后,明英宗钦赐“乐善好施”金匾。
李五的故居九院百间房,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即使在今天,依旧让人惊讶,那么李五的致富之路是如何开启?
李五(1386-1457),是明初泉州凤池乡的一位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著名工商实业家、慈善家,原名李英,家中兄弟五人,因排行第五,故称李五。自小随兄经商,后承兄业,往来于江、浙、广一带。家乡土地肥沃,水陆交通方便,李五利用其优势,发动邻里的村民种蔗榨糖,大建仓舍,榨季时大量收购外运。蔗糖是中国南方的特产,李五将其贩运江浙,赚取差价。贩运蔗糖并非一项“甜蜜的事业”,从闽粤到江浙,数千里水路的往返,水上有随时而至的浪涛,还有海盗强人出没……几年的奔波,李五的生意却越做越大,还在浙江宁波港建起了自己的蔗糖仓库,可见其经商之道。
在一次暴风雨中,李五在宁波地区的一座大糖仓倒塌,仓库里装满了刚入库的新糖,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李五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立即组织人手清理废墟,以期东山再起。在此过程中,李五发现被厚厚的赤色墙土覆盖几天之后还未溶失的黑糖,竟然变成了鲜艳的赤红色。他尝了一下,发现糖味更加清甜可口。由此,他竟于灾祸之中遇见商机,把制糖最后一道工序采用泥土覆盖,生产出赤砂糖,其质量明显优于其他蔗糖,销路越来越好。李五是凤池人,所卖糖的产地又以凤池为主,故称“凤池糖”。
这次的台风,除了让李五因祸得福而发明“凤池糖”外,却也给当地带来了可怕的瘟疫。而在治疗瘟疫的方剂中,需要加入蔗糖作为药引。一时间,宁波府鄞县一带,蔗糖售罄。面对众多饱受瘟疫之苦的灾民,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商人李五,已无暇顾及自己那毁于台风的大糖仓,他立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闽糖发运至此,并且做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 “开仓济糖”!凡无钱购糖入药的贫困患者,都可以来李五这里免费领取赤砂糖。因讨糖者日多,应接不暇,他找一泉水最多又交通方便的水井,每日倒糖于井中,任民众自行汲取,不日病疫得到控制。瘟疫过后,当地的父老将李五投糖救人的那口井,命名为“李五恩公井”。
李五这样一位善甲闽南的巨商,有智慧、有担当,制作出美味的“凤池糖”,又胸怀国家,慈善济民。同时,他的经商之路,也折射出了闽籍商人身上有许许多多的宝贵精神。李五能利用海上交通的有利条件,拓展商业贸易,利用优势来从事商业活动,这是一种成功的商业策略和经营智慧;在经商中重视对新技术(如以泥土盖制蔗糖)的运用,以创新作为制胜法宝,取得经营优势,这是一种探索精神;在办厂和经商过程中,善于利用品牌(如“凤池糖”)效应,这是经商中可贵的品牌意识;更为可贵的是,闽南商人十分注重经商必须合乎道德,在追求利润时必须讲仁义、有德行,这是一种商人的仁德精神。
李五辞世已经整整561年了,五百多年来,尽管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但李五的名字并没有被岁月湮没。长期以来,泉州乃至江浙一带,一直流传着“富不过李五”、“善不过李五”之说。这些朴实无华的民间俗语,印证了李五作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的一生。他能商善贾,以南糖北运、北棉南调等大手笔的商旅,对其所处的明初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成为巨富之后,不是贪图享受、穷侈极奢,而几乎是全身心地将自己辛勤诚信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回报社会,奉献公益。他赈粮救饥、买田惠农、筹建书院、修洛阳桥、葺六里陂……在李五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非常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这就是“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闽商精神的完美体现!
相关文章
-
【见字如面·1951】十世班禅:为西藏民族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而奋斗
-
金国末代皇帝完颜承麟的悲惨命运 即位半天就与国同亡
-
似鳄龙:非洲大型食肉恐龙(长11米/有类似鳄鱼的嘴巴)
-
【地评线】北方网评:山河无恙,可缓缓归矣
-
揭秘:孟姜女哭倒长城是否确有其事?
-
张国焘叛逃后,最后为何去了加拿大,他的晚年又是如何度过的?
-
罗援将军发文声援《周恩来回延安》,质问为何主旋律作品屡遭排挤
-
最原始的鸭嘴类恐龙:马鬃龙 于中国发掘(牙齿有草化石)
-
鲨齿龙科的五大恐龙:第一最长14.5米(被称第四大肉食龙)
-
桃李满天下的华侨教育家(百年侨领(24))
-
古代大刀上为何要装铁环?专家:遇到刀上有9个环的,赶紧躲远点
-
历史上最丢人的朝代?清朝(政治腐朽)
-
朝鲜人民的真实生活 朝鲜人民生活现状
-
小盗龙: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长0.56米/辽宁食肉恐龙)
-
敦煌石窟古代“腊八节”:沐浴食粥 狩猎腊祭
-
宁国东岸辛氏家族迁徙简史
-
三国细思极恐体现在哪 这几点令人深思相当惊悚
-
蒙古与十字军的决战胜利了吗 蒙古军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
当年的抗日战士,山中生活六十年,下山第一句话:日军打到哪里了
-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 竟有惊天阴谋
-
“宰相”不是丞相,历代宰相称谓的变迁
-
己亥是什么意思?己亥年是什么命(五行属木)
-
结局最好的亡国之君曹奂简介,曹奂怎么死的?
-
毛主席在十九岁时写了一篇作文,令国文老师赞叹不已
-
古代盛世有多好?文景之治的真相:国库充足,百姓却卖儿卖女
-
据点久攻不下,班长献计伪军束手就擒,班长后成大军区司令
-
俞晓群︱五行占:金沴木之帝王嚚眊
-
陕西历史博物馆赏青铜器下篇:木一古美术分享
-
这位少将不简单!一生给两人当过警卫,一位是元帅,一位副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