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不是丞相,历代宰相称谓的变迁
原标题:“宰相”不是丞相,历代宰相称谓的变迁
中国历代有丞相、相国和宰相各种称呼,许多人以为它们指的就是同一个职位,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其实,宰相与丞相和相国不同,它并没有成为一种实际的官职,只是对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大臣的泛称而已。
而从秦始皇创三公九卿制度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丞相”在多数情况下就一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职,当他掌握实权的时候,就等于宰相;不掌握实权时,就只是一个虚衔,地位虽高,却无实际职务。
宰相称呼屡经沧桑,多有变化。
秦始皇草创三公九卿制度,到汉朝以后逐步得到完善。刘邦夺取天下,萧何立下大功,可谓劳苦功高,于是被任命为丞相,并尊称“相国”。此时丞相仅一人,掌握军国大权,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萧何之后,曹参、陈平、王陵相继为相。但到了吕后掌权时,就增加了一个丞相,分别称左丞相和右丞相,以右为尊。吕后增加丞相数目是为了分割丞相权力,使之互相牵制、彼此监视,无形中就加强了皇权。
汉武帝即位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武帝召集了一批文学贤良之士,任命为尚书,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并帮助起草诏令,商议国家大事。权力渐渐集中到地位低微的尚书身上,丞相地位虽高,却无决策权,只有听命行事的份儿。到了东汉,更是成立了尚书台,专门负责起草诏令,决策军国大事,丞相反成虚职。大臣要参预管理决策国家大事,非加“录尚书事”衔不可。到了这个时候,大臣中只有加上“录尚书事”衔的人方可称得上是宰相。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到唐朝的时候,三省六部制日渐完善起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审议决策,有权驳回中书省的决策,尚书省则负责执行,三省互相牵制。此时可称为宰相的人就大大增多。中书省有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有侍中二人,尚书省有左右仆射二人,这些人都是宰相,他们集中在政事堂中,组成议事机构,共同决定国家大事。众多宰相之中,又以一人为首,称为宰辅,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均曾担任过这一职务。从一个宰相到多个宰相,避免了一人专权独断的局面,是历史的进步。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
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宋元朝时国家权力集中到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其助手参知政事则为副相。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仍然沿用元朝的制度,设丞相一员。丞相位高权重,与朱元璋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的理想产生矛盾,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阴谋作乱之机,彻底废除丞相一职,并约束子孙后代不可再设丞相一职。丞相作为官职至此寿终正寝,但是宰相仍然存在。
明成祖朱棣设置内阁,到明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之首称首辅,渐为百官之首,与前代丞相无异,也可称为宰相。清代雍正以后,设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则仅有军机大臣可称宰相。
历代宰相称呼的变化,是皇帝集中权力的结果。皇帝以一人之力治理天下,不免力不从心,不得已在宫内召集一批地位卑微有学问的人作为顾问,使他们参预朝政,以与外朝的宰相抗衡。但时间一久,宰相的权力不免又转移到这批人身上。东汉的尚书台,魏晋的中书省、门下省,再到后来的内阁学士、南书房、军机处,莫不是这种权力转移的结果。
相关文章
-
7月9日丨“福州窗”邀您每日学党史
-
伟大的事业在思想的光芒中薪火相传
-
古代女子,为何一般十三四岁就要嫁人,是古人不懂早婚的危害吗
-
战场上的致命利器——几分钟带了了解弓箭的发展史
-
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车胤和孙康(比喻刻苦好学)
-
燕云十六州有哪十六州?
-
84年前的这个会议,有条经验一直光芒万丈!
-
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为什么强盗都不敢抢?强盗:谁抢谁死
-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
毛泽东看望黎锦熙、汤璪真等师友
-
汉武帝之后是什么朝代 刘秀取代王莽建立东汉
-
华东野战军12个纵队,哪3个纵队的司令员,后当了大军区司令员
-
【网信学党史】党史百年天天读|7月12日
-
跳龙:迷你型鸟颈类恐龙(长0.6米/喜欢跳跃和奔跑)
-
中国第一保镖有多厉害?近30年比武从无败绩,一人轻松打倒20多人
-
“树叶报”和“萝卜字”
-
历史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后的悲惨命运(图)
-
古代闹饥荒,灾民为何宁可啃树皮,也不愿上山打猎,下河捉鱼呢?
-
东厂和西厂的区别西厂的都是太监吗
-
从《金瓶梅》西门庆的奴隶性看古代的蓄奴制度
-
此人是红军传奇女连长,一人打退马步芳200骑兵,牺牲时只有40岁
-
古代靠什么采暖
-
中国当国防部副部长最久的大将是谁?他还一个记录,全球第一!
-
山东村民意外挖到长7.5米,1540公斤巨剑,专家:堪称天下第一剑
-
他曾给毛泽东当警卫,为保护周恩来而牺牲,周恩来两次为他落泪
-
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是怎么来的?古人过年都吃啥?
-
姜子牙为何杀掉天下知名的隐士 太公也残暴?
-
魏丑夫芈月同过房吗?魏丑夫芈月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
弘扬革命精神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