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不是丞相,历代宰相称谓的变迁
原标题:“宰相”不是丞相,历代宰相称谓的变迁
中国历代有丞相、相国和宰相各种称呼,许多人以为它们指的就是同一个职位,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其实,宰相与丞相和相国不同,它并没有成为一种实际的官职,只是对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大臣的泛称而已。
而从秦始皇创三公九卿制度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丞相”在多数情况下就一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职,当他掌握实权的时候,就等于宰相;不掌握实权时,就只是一个虚衔,地位虽高,却无实际职务。
宰相称呼屡经沧桑,多有变化。
秦始皇草创三公九卿制度,到汉朝以后逐步得到完善。刘邦夺取天下,萧何立下大功,可谓劳苦功高,于是被任命为丞相,并尊称“相国”。此时丞相仅一人,掌握军国大权,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萧何之后,曹参、陈平、王陵相继为相。但到了吕后掌权时,就增加了一个丞相,分别称左丞相和右丞相,以右为尊。吕后增加丞相数目是为了分割丞相权力,使之互相牵制、彼此监视,无形中就加强了皇权。
汉武帝即位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武帝召集了一批文学贤良之士,任命为尚书,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并帮助起草诏令,商议国家大事。权力渐渐集中到地位低微的尚书身上,丞相地位虽高,却无决策权,只有听命行事的份儿。到了东汉,更是成立了尚书台,专门负责起草诏令,决策军国大事,丞相反成虚职。大臣要参预管理决策国家大事,非加“录尚书事”衔不可。到了这个时候,大臣中只有加上“录尚书事”衔的人方可称得上是宰相。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到唐朝的时候,三省六部制日渐完善起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审议决策,有权驳回中书省的决策,尚书省则负责执行,三省互相牵制。此时可称为宰相的人就大大增多。中书省有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有侍中二人,尚书省有左右仆射二人,这些人都是宰相,他们集中在政事堂中,组成议事机构,共同决定国家大事。众多宰相之中,又以一人为首,称为宰辅,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均曾担任过这一职务。从一个宰相到多个宰相,避免了一人专权独断的局面,是历史的进步。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
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宋元朝时国家权力集中到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其助手参知政事则为副相。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仍然沿用元朝的制度,设丞相一员。丞相位高权重,与朱元璋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的理想产生矛盾,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阴谋作乱之机,彻底废除丞相一职,并约束子孙后代不可再设丞相一职。丞相作为官职至此寿终正寝,但是宰相仍然存在。
明成祖朱棣设置内阁,到明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之首称首辅,渐为百官之首,与前代丞相无异,也可称为宰相。清代雍正以后,设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则仅有军机大臣可称宰相。
历代宰相称呼的变化,是皇帝集中权力的结果。皇帝以一人之力治理天下,不免力不从心,不得已在宫内召集一批地位卑微有学问的人作为顾问,使他们参预朝政,以与外朝的宰相抗衡。但时间一久,宰相的权力不免又转移到这批人身上。东汉的尚书台,魏晋的中书省、门下省,再到后来的内阁学士、南书房、军机处,莫不是这种权力转移的结果。
相关文章
-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
张仪是怎么死的?他在历史上又是怎样的存在?(倡导和平)
-
二月河:腐败是一种没有文化的野蛮行为
-
三国枭雄曹操的最爱 揭其一生最喜欢的女俘
-
历史上的故宫建筑为何频发火灾?
-
开国少将身经百战却毫发无伤,被称为子弹都躲着走的“毛猴子”
-
曹操家族:古墓中两颗牙解开曹操身世之谜
-
望梅止渴的主角
-
在古代女扮男装真能一眼看穿?别被电视剧骗了,没那么容易的!
-
春节里来迎立春,春盘春酒年年好
-
元上都:金色的荒城
-
中国历史上两个坐上皇位的私生子 明成祖和秦始皇
-
河北中山简王墓发掘,出土了黄肠石,揭开关于墓葬的千年“谜”团
-
明朝太监中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哪个权力更大?
-
中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萌芽——唐宋经济发展的秘密
-
是不是很久没推古风壁纸了
-
女子出对联招亲,上联:山洞之中一眼泉,秀才的下联正合女子心意
-
在道教和佛教文化中有鸿钧老祖这个神仙吗
-
曹操的老婆和子女历史档案解密
-
第二兵团四巨头,分别是大将,中将与少将,为何就是政委没有军衔
-
古代妃子侍寝的过程 射中谁就谁侍寝
-
民国军阀冷知识10则,教科书上没有讲过
-
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的部下嫌军衔低,徐海东这样开导他
-
古代排在前三位的千古一帝是谁,他们各自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
秘书范若愚:周恩来和毛泽东整风以前不是"风雨同舟"?
-
岳阳市纪委为何要盯紧这70名“实权派”……
-
史上一个强大的民族,多次援助汉朝打匈奴,后来却神秘消失
-
古人太任性:中国史上四大著名的错字
-
揭秘:彭德怀元帅去世前对组织上说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