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靠什么采暖
原标题:古代靠什么采暖
烧煤、取暖器、水暖气、电热毯、空调……现代人的采暖方式多种多样,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古人的御寒手段则比较单一。据了解,木炭是古代使用率最高的采暖原料,而除了采暖,木炭更是煤与石油未大规模开发应用前的国家战略能源,是推动工业、能源等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御寒“利器”木炭的历史和作用。
木炭,乃是木质原料经不完全燃烧或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后所余之深褐色或黑色燃料。正如东汉许慎 《说文》所言: “炭,烧木留性,寒月供然 (燃)火取暖者,不烟不焰,可贵也。”其中“烧木留性”说得非常巧妙,明白无误地交代了炭是木材烧出来的,但又不是完全燃烧,还保留着木的特性。这也说明,古代烧炭是一项技术活。
成熟的炭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周礼·月令》曰: “季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礼记·月令》谓: “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汉代学者郑玄解释说: “粗者曰薪,细者曰蒸(柴)”。也就是说,炭是粗木烧制的。那么,烧炭干嘛? 《周礼·天官冢宰》载:“凡寝中之事,扫除,执烛,共炉炭。”为此,周朝还设立掌管木炭的官员。 《周礼·地官》 “司徒第二”云: “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征令,以时入之,以权量受之,以共邦之用,凡炭灰之事。”由此可见,周朝已对木炭这种能源建立了从采集、使用到日常管理的思想体系与相关制度。
因木炭易燃、耐烧、洁净且易贮存和运输,所以不但用于古代上流社会的炊事和取暖,也成了极好的冶炼燃料。据历史文献记载,商周时的青铜、战国时期的铁器以及后来的陶瓷和酿酒业等均由炭火冶炼而成,这与官方以赋税名义大量征缴并在官营冶炼业推广使用大有关系。即便煤炭及石油资源已开采应用的宋、明、清朝代,木炭仍是冶铸业的主要燃料。北宋初的文学家、名相李昉在 《太平御览》说,用竹炭 “炼好铁”;南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曰: “邛州出铁,烹炼利于竹炭,皆用牛车载以入城”。明末科学家宋应星 《天工开物》曰: “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其炎更烈于煤”。清代文人屈大均的史料笔记 《广东新语》载: “产铁之山,有林木方可开炉。山苟童然,虽多铁亦无所用,此铁山之所以不易得也。”不过,南方盛产竹子,当地人常 “烧巨竹”使之成炭,代替木炭和煤炭充填各地冶铸作坊的熔炉。
当然,制炭工艺也随其用途增加不断提升。商周时期便出现了 “白炭”。即薪材于窑内炭化后,并不立即出炉,利用热解生成的挥发物燃烧时产生的高温进行精炼后,再覆盖冷却。因此炭在窑外又燃烧一次,故重量相对较轻、硬度更高,价格也昂贵。成书于光绪二十五年的 《钦定大清会典》载: “白炭千斤,准银十两五钱;黑炭千斤,准银三两三钱”。除了白炭、黑炭、竹炭,古人还开发了 “麸炭” “瑞炭” “金刚炭” “兽炭”等。唐代白居易有诗云:“日暮半炉麸炭火,夜深一盏纱笼烛。”五代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瑞炭”条称: “西凉国进贡的炭百条,各长尺余,表面青色,坚硬如铁。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北宋初户部尚书陶毂在 《清异录》卷下“金刚炭”条谓: “有司以进御炉,围径欲及盆口,自唐宋五代皆然……小炽一炉,可以终日。”南宋叶廷珪 《海录碎事》卷六记有 “兽炭”。
更值得称颂的是,古人凭智慧,将最早仅用于炊事和取暖的木炭其他功能也陆续开发出来,使其在丧葬、祭祀、医药、火药、绘画诸领域也大展拳脚。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墓葬流行用木炭防腐。《吕氏春秋·节丧》曰: “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发掘的秦汉古墓葬也提供了诸多实证;木炭入药始于魏晋南北朝,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中均有 “白炭入药”记载;宋代的木炭已用于军事上的火药制作,即所谓 “一硝二黄三木炭”;宋、明时代由 “兽炭”引发的 “炭画”,又使最初的燃料演变成艺术。同时,古人还用木炭励志,东汉 “孤贫”的侯瑾 “燃柴薪以读书”、唐末重臣柳璨 “燃薪写书”的故事,又使木炭成了激励人上进的心灵鸡汤。古人源源不断地开发木炭有利于人类的各种功能,其创新精神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
(据 《北京晚报》)
相关文章
-
古代有2本奇书,至今都有人研究,几千年来无人看懂
-
山西有块匾,上面的字谁都不认识,专家说:这四个字我知道啥意思
-
小坐骨龙:巴西小型美颌龙科(体长2米/坐骨长气囊)
-
见义勇为英雄榜——王建良、王敦亮
-
马前卒工作室谈淮海战役(中)——粟裕的“野心”在成长
-
李斯腰斩后活多久:没多久就断气(腰斩后失血过多而死)
-
中华大地处处是历史,你家乡的土地上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呢?
-
一篇文章价值350万?从这个人手中写出来的文字,真的是一字千金
-
因为赛跑,放牛娃圆了红军梦。被开除党籍,被江青称大军阀,却官至中央副主席!
-
【上蔡文化名人】一代宗师谢良佐
-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
大椎龙:中型植食蜥脚恐龙(长6米/长有鸟类气囊)
-
古滇国献王真的存在吗是现在的哪里,真实存在(在云南昆明)
-
此神实力堪比如来,或许是西游神秘布局人,孙悟空和玉帝是他棋子
-
对越反击战,被俘的越军男女士兵,讲述自己的战争遭遇
-
《白鹿原》:步步为营,精打细算,鹿家父子还真有当财主的风范
-
古诗词共赏 《观棋》
-
发现4500字识别了1/3,我们可以无障碍阅读甲骨文了吗?
-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
不要以为一纸休书万事大吉,古代离婚很有讲究
-
英模人物|袁庚:半生戎马老战士一心图强改革家
-
他是第一位担任阅兵总指挥的开国上将,堪称上将中的第一人
-
全是石头的世界文明地是哪里 这个文明为什么都是石头
-
迈摩尔甲龙:北美小型恐龙(长2.7米/生于1.5亿年前)
-
瞰中国|齐鲁大地曲阜尼山圣境纪念千古文圣
-
明朝十万太监、九千宫女,故宫却只有九千间房,该怎么安排他们?
-
侏儒蜥脚恐龙:欧罗巴龙 长期在岛屿生活(体长仅1.7米)
-
许世友说:“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
-
巨型蜥脚类恐龙:耆那龙 体长18米(足足一层半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