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河东地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原标题:山西的河东地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山西运城盐池“器材调色盘”奇观
编者按
河东,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与河洛、关中同作为华夏文明之源。但今日它的影响力仅仅局限于本地,与西安、洛阳两座自带IP的古都级城市相比,不为人所知。
但历史上,它却是黄河金三角区域不可或缺的一环,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山西河东的故事。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中华核心少不了河东
临汾-运城盆地,居于黄河以东,因此自古称之为河东。其西界为黄河,南界为中条山,河东地区恰好被黄河大拐弯所包围。
河东地区南部有中条山横亘,与黄河对岸的东秦岭华山隔河相望。古人认为华山与中条山本为一体,只不过被黄河切开,分为今日的条、华二山,也正是因为条、华二山以及崤山的阻挡,黄河出晋陕大峡谷向南奔流在此改向,形成90°大拐弯,一路向东流去。
关中+河东+河洛
黄河金三角
河东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明主线源头之一,一是因为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北方较为温暖湿润,环境很适宜人类生存,二是因为运城盆地的盐湖(解池),盐质极优,吸引着人类迁徙于此。这一点从运城的得名就能看出端倪:这两个字源于“盐运使署衙驻地”。
著名的运城盐池
长期是中国北方内陆最大的盐产地
长安、洛阳在宋以前作为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两大焦点城市,凭借东西水陆通道维持着大量联系。而在这条通道的正北方,河东向西隔黄河与关中交界,向南也隔黄河与河洛交界,又是山西最靠南的农业区,地理位置非常引人瞩目,甚至可以视为与关中、河洛同等重要的第三大核心板块。
关中+河东+河洛
加起来才是真正核心区
正因如此,无论是关中政权走向中原、中原王朝收复关中、防范北方民族沿山西走廊南下,河东都断不可失,在先秦与秦汉时代,这里更是天下易手的关键所在。
周王将晋封于河东
最初的目的是防范来自山西北部的半游牧民族
晋的崛起也是一路北上
以一个整合的山西成为足以稳定天下的强权
治乱重镇河东郡?
周代,晋国立国之初,势力范围就在河东之地。在晋国鼎盛时期,通过吞并小国整合了山西高原南部地区的各种资源,整体地俯视着南面的东西通道,对秦国早期东出的尝试多有拦截,影响了春秋时期的大国格局几百年。
晋国尚未三分之时
晋国以整个山西的力量将秦封在河西
三分初期,魏国强盛
甚至曾打过黄河,威胁秦的腹地
(而秦崛起的第一步也是收复河西,夺下河东)
至秦汉时,中原形成了真正统一政权,帝国开始进入与北方少数民族互有攻防的时代。经河东以及山西中央的大通道就成为了长安去往蒙古高原的两条重要通道之一。反方向上,匈奴人也会沿着山西通道南下,汉军若不能阻敌于大同,也要阻敌于太原,最低限度也要保证河东地区的安全。
大同、太原、临汾
山西盆地群的三大关键节点
韩王信(非彼韩信)叛乱投靠匈奴时,汉高祖刘邦出击匈奴的线路就是由长安向东渡过黄河经河东地区再继续北上。最终,刘邦在今天的山西北部被匈奴围困,这就是白登之围。在汉朝早期的南北拉锯中,中原王朝的实力还无法保证山西的绝对安全。
隋唐重新统一中国之后,长安、洛阳列为两京,河东地区才迎来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
唐朝设河东道,管辖现在的山西省全境以及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蒲坂河中(蒲州),就是今天的永济市境内。蒲州在唐朝时为中都建制,地位就相当于今天的二线城市,河东更是聚集了大量唐代名门望族,名将良相层出不穷。
唐朝河东诸郡与河东郡
最富庶的也是河东地区
著名的鹳雀楼就诞生于此。早在北周时期出于防御的需要,人们就在蒲州城西建筑高楼,作为军事瞭望台,而鹳雀楼向西越过黄河正对的就是关中平原。能否借助蒲州城控制黄河渡口蒲津渡,直接涉及到长安的安全问题。
蒲州的古迹可不止一个鹳雀楼
(被农田所包围)
可惜唐代以降,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河东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式微,外加战争对关中和山西的摧残,蒲州的行政等级逐渐下降。虽然屡次修葺,却再也没有成为大城市的机会,鹳雀楼也废弃了。
现代复建的鹳雀楼
不知现在可还有鹳雀栖息
三门峡水库修建时,蒲州还是永济县城的所在地,但因居民外迁,今日的蒲州已成为一处普通小镇。虽然比不上邺城这类被后世完全废弃的古代大城市,但是蒲州的废城史仍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废弃史演化案例。
所以你从另一个角度看鹳雀楼
其实是这样的
战火福源在河东
元明时期,尤其是元代,由于山西是较早经略的地区,运城又能提供蒙古牧民急需的食盐,河东逆转了唐宋以来的颓势,再次成为了全国重点的区域。这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又一次抬头。
其标志,是当地的文化艺术再次达到了史上巅峰状态。元代因统治需要,一段时期内全真教在汉地兴盛,忽必烈下令扩建吕祖祠纯阳观,建成后也就是今天的永乐宫,主祭吕洞宾。
元前期,经王实甫改编的元杂剧《西厢记》于后世广为延传,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也流传至今,也令故事发生地运城普救寺声名鹊起。
普救寺
拜一拜能普度苍生拯救万物?
值得庆幸的是,山西山地众多,在战争年代往往是适合防守的地区,也很容易让进攻方丧失兴趣,因此受到的战争波及比较少,许多古代遗迹得以保留下来。(地上山西、地下陕西)运城地区是其中最成功者,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排名第一的地级市就是运城。
难民也喜欢在这样的太平之地落脚,因此刀兵四起的元末明初之时,山西成为了当时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其中平阳府洪洞县的人口数量达到当时的海内之冠,因此明朝政府在晋南地区组织了多次移民活动,传说中的山西大槐树就是在这个时期流传于世的。
张牙舞爪的洪洞大槐树
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永乐宫因三门峡水库修建,整体搬迁至芮城县境内的古魏国城墙遗址内,与唐代古建筑遗珍广仁王庙竟然做起了邻居。两大精品古建筑同在一处古城墙遗址内相互守望,不失为一大奇观。
永乐宫外景
像大户人家的宅院
但这并不表示河东就完全是太平景象了。事实上,作为战时扼守中国北方南北的关键通道,河东地区还是会不时遇到侵扰,成为军事上的要点。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攻取北京就是由禹门口龙门渡从陕西韩城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河津,再北上经山西中央大通道、宣化,一路猛打,直至攻占北京。
由于陕西的历史性衰落
山西通道的意义更多体现为通向华北而非关中
太行八陉越发比河东的渡口要重要得多
清晚期,西捻军起义也多次进攻山西,清廷吸取历代失河东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距离时间不久的李自成起义,于河东地区的黄河边上大规模修筑长墙,有效地阻止了西捻军的进攻以及大规模东渡黄河。这段长墙史称清长城,其规模不亚于清初时期修建于汉地与蒙古地区交界处的柳条边。
清末,慈禧向十一国同时宣战,北京即将沦陷之时,慈禧一行人向西逃亡西安,也是经河东临汾运城至风陵渡入陕。大体线路走向就是今天的京包铁路+同蒲铁路+陇海铁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又继续向内陆推进,止于晋东平定娘子关。
平阳公主曾携娘子军设防于此
因此得名“娘子关”
总的来说,河东地区是山西、陕西、河南之间的枢纽,在历史早期也是生产力最强的农业区之一,并因关键的盐资源而颇为富庶。而在生产力相对没落之后,其枢纽地位仍然不变,善加利用这一优势并深度开发历史的遗产,仍大有可为。
相关文章
-
盘点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战神级人物:古代十大战神
-
宋真宗一共有几个儿子 宋真宗儿子都活下来了吗
-
大白读史︱行善济人,慈善之根本
-
文化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
武则天守陵人无头之谜 武则天守陵人为何无头
-
历史的转折:知青下乡与返城
-
古代球迷为何爱看“女足”?
-
治水英雄——历史上的共工到底是怎样的
-
西安事变后,毛主席曾给张学良一封密信,内容影响整个中国
-
魏丑夫强迫芈月行房是真的吗
-
党史上的今天·3月19日
-
三个料理人:东坡肉——一千年前,猪肉命运的历史转折
-
沼泽龙:欧洲中型食草恐龙(长5米/距今6500万年前)
-
汪建新:诗人毛泽东的江西情缘
-
湖南发现一条“龙”:身长13米,已有上亿岁,还能“吞云吐雾”
-
解密朱元璋为什么把祖宗葬在水里:水底古墓之谜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罕见旧照重新上色,让战争的残酷更加真实呈现
-
覆盾甲龙类恐龙:雕齿甲龙 背部有厚实鳞甲(肩部带长刺)
-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曹操惨败)
-
“锄禾日当午”是何意?蒙曼的解读出现常识错误,引来网友争议
-
就是它!李云龙当年上过的军校!
-
民间故事:《道士下山》第七集
-
慈禧共割地160多万平方公里,却对此地寸土不让,而原因令人愤怒
-
元末天灾,黄河缺口,政府好心办了坏事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
小型偷蛋龙类:雌驼龙 体长近1-2米(嘴巴像鹦鹉)
-
杨继波:毛泽东印章真假辨
-
命运多舛令人遗憾——话说皇帝的闲章
-
“宣城画派”的前世今生(二)
-
“二十一条”背后的博弈 导致延长旅大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