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治水英雄——历史上的共工到底是怎样的

原标题:治水英雄——历史上的共工到底是怎样的

据环境学家们讲:大约在距今一万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那段时间里,我们中华大地共遭遇了五次之多的大洪水灾难。最后的一次,是在距今4700——4000年间;当然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最初形成的那段时间。

既如此,就难以避免地要对我们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了。苏秉琦先生就曾宣称,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正是由“治水”所推动的。

大洪水的影响

而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在每一个古老文明之上都留下了各不相同的记忆烙印,沉淀为各民族文化的底层,进而催生了诸民族间各不同的文化特质,又推动着他们走向各不相同的文明发展方向。

在我们中华民族关于大洪水的传说里,就没有那么多细思极恐的场景;反而成为英雄们争相竞技的机遇。他们的故事虽然不尽丰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却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或许这才是我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萌芽的源头吧。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所崇尚的“英雄”,正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口,积极去拯救民族命运的普通人,而不是“神”!不是那些长着大块的肌肉,具有超凡异能的超级英雄。

出自“治水世家”的共工

“共工”是一个氏族的名称,同时也是这个氏族里首领的名字。我们之所以铭记下了这个名字,是因为有一个作为氏族首领的共工,曾因治水的功绩而成为受人敬仰的英雄。至于,我们历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个这样的共工,已经无从考证。可以断定的是,我们将共工称之为“治水世家”,应该并不过分。

当然,称其为“治水世家”也是有典所依的。《左传·昭公十七年》称,“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概是说,共工这个氏族是与水颇有渊源的,以至于他们族中的一切都要以“水”来命名;比如他们的图腾——“蛇”,便是很善水的。《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所提到的,共工“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说法,或许正是共工这个氏族以“蛇”为图腾的习俗的印证吧。

至此又难免更令人联想到,他们以“蛇”为图腾,是否意味着他们这个氏族与以“龙”为图腾的黄帝部落之间,也有着某种微妙的渊源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也是值得我们的考古学者们去考证的。

共工治水

我们今天着重要讲的这位治水英雄——共工,大概生活在黄帝到颛顼的时代;这个年代的断定,可以由下文中将要详谈的关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传说得以佐证。

也许正是这位共工的出现,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胜天”的壮举!当洪水来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样,只能杀猪宰羊送去祭祀祷告;祈求上帝差遣一条小船儿来救命了。而是在共工的带领下,甩开肩膀,忙乎在抗灾第一线了。

传说黄帝、颛顼的时代,几乎没有出现过大的水患;《资治通鉴外纪》中也将共工誉为“三皇”之一。或许我们可以断定:这其中或多或少体现了,共工治水所取得的成就。

据说,是共工首创了“堵”的治水方法;后来才被鲧继承了去。在那个时代, “堵”的治水方法,其实并不像今天的我们想象中那样滑稽可笑。

我们今天一般所听到的关于“堵”和“疏导”的治水方法,都是出自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的是大禹的父亲鲧用“堵”的方式治水,九年过去了都没有多大的功效,舜爷自然要龙心震怒,将他发配到羽山去了,然后再任命禹去接任。禹一上任便认识到,用“堵”的方法去治水是违背了重力学、及物理学法则的,于是改用“疏导”,治水才终于能够成功。

我们自然也想当然的以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多简单呀,用“堵”的方法去治水,简直愚蠢至极了,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事实上,我们难免将治水的问题都想简单了,《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洪水的记载是这样的:当时整个大地都被洪水淹没,放眼处,只有滔天的白浪;即便是从前的小山儿,也都藏到了水面以下;单留下几座大山,孤零零的,勉强探出头来,让逃过水灾的人们有所依傍。怕是即便去疏导,都没地去放水呢。

脑子里一旦想见了这情形,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去笑话古人的愚蠢了。

当然,“堵”也并非那么便宜。在没有挖掘机,和水泥混凝土的年代;单凭木制、骨质、以及贝壳制成的工具,治水的难度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然而共工最终成功了;尽管他到底是怎么去堵的,我们尚无从得知。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共工很懂得用人之道。比如他一手提拔的相柳,就是在那个时代里最有名望的水利专家;他重用的鲧也在他之后,做了舜爷的首席治水大臣;当然他自然也没有忘记,顺便提拔了一下他的儿子句龙。

共工曾与颛顼争夺帝位

在治水的过程里,共工积攒下了很大的名望;以至于,他得势力一时间如日中天;甚至都可以与颛顼争夺帝位了。这则传说是被记录在《淮南子·天文训》里的,书中说,“昔有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其实共工也不过是一个凡人;凡人就免不了要有些臭脾气。功成名就的时候,自然是傲气冲天;待到失败了,又难免要恼羞成怒。

去《史记·夏本纪》中认真梳理一下五帝的谱系,就会发现,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五帝间的“禅让”,其实压根就没有禅出过黄帝子孙的圈子。正如我们今天去讲“德高望重”的时候;也难免要“德高”到权力之中;“望众”到权势之上去。

这就足见共工傲骄的程度了;了解到这些,当他失败后“怒触不周山”的行为,我们就也见怪不怪了。

更何况, “降居若水”的昌意之子——颛顼,会当真不懂治水吗?更或者说,荫袭着黄帝的“大德”,会得不来“众望”吗?这恐怕是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的事儿,怕是共工治水时常年裹了两脚泥的缘故,最终竟没整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的失败是早就注定了的!

失败后的共工确实也没令我们失望,恼羞成怒后,便有了“怒而触不周山”的传说。至此,关于共工的故事倒也完备了。

那么共工所触的“不周山”,当真的是一座山吗?或许更有可能是他治水时所铸就的堤坝吧。不然在尧舜的时代,怎么突然之间又再次大洪水泛滥了呢?

另有一种传说,也流行甚广,讲共工争帝不成,一怒而“开闸放水”。这个故事,讲得可就够直白了。

或许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共工。一个治水的英雄,又是另一次水患的元凶。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