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有一字之差,两者却是天差地别
原标题:“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仅有一字之差,两者却是天差地别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知县”和“县令”都是县官,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他们的职务却并不相同。作为国家最底层的行政官员,知府和县令,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称谓,职务管辖的范围也不尽相同。
“县令”一职的出现,要早于“知县”,且权力较大。秦朝的时候,国家把万户以上的地方官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则叫“县长”。西汉承袭秦制,后来取消了“县长”。
宋朝的时候,朝廷外派到地方上当县官的人,假如解除了原职,只管理地方,就叫做“县令”。假如他只是兼职当地方官,则叫做“知县”。到了明朝以后,国家就统一了称谓,只有“知县”,没有“县令”了。
一、宋代以前的“县令”、“知县”
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出现了县级行政单位。当时这些国家的地方长官,有着不同的称谓。有的称“大夫”,有的称“宰”、“公”、“长”。而在秦、齐、楚,则称之为“令”或者“尹”。
秦统一中国之后,开始把县级地方官员称为“县长”或者“县令”,就是综合各国的习惯来定的。当时“令”的级别高于“长”。县令管辖的人数也比县长多。
西汉建国之后,袭用了秦朝的官制,稍加改革。汉代初期,国家人口锐减,很少有万户以上的县。于是在正式公文中,取消了“县长”的称谓,只设县令。
“知县”的称谓出现得比较晚,一般认为“知县”是唐末开始出现的。唐末藩镇割据,连年爆发战争,官吏更换频繁。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能让人“代理”,这种“代理”县务的人就叫知县。
“知”从字面儿上的理解是:懂得、通晓的意思。略等于今天说的“达人”。当国家找不到适合的人担任县令,朝廷就委派通晓县中事务的人去当“代理”县官,就叫做“知县”。
最初的“知县”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职务,到了宋朝才渐渐被固定下来。宋朝的国家惯例,由京中派往地方的官员,假如是京官,同时担任地方官,就叫做“知县”。假使他卸除了原有职务,只担任地方县官,就叫做“县令”。
宋朝这种内官兼职的现象很普遍,一般几个月,但是也有人会兼职好几年。比如北宋嘉祐元年,包拯担任刑部郎中,这是他的主要官职。同年十二月,他兼任了开封府尹,就叫权知开封府,暂时让他代理开封府。
包拯当代理府尹的时间,大约是6个月,不算特别长,但是也不算特别短。宋初的知县、县令权力比较大,有的人一代理就是很多年。任职期间“知县”和“县令”的职业范围,权力大小并无不同。
二、知县、县令合二为一
辽、金是汉化较深的朝代,他们的官制和中原几乎一样,所以他们的县官也叫“县令”。元代的时候,国家推行了一套复古的政策。在官制上模仿了秦朝的制度,不但恢复了左右丞相,又开始起用“令”、“尹”。因此当时的一个县,是由达鲁花赤和“县尹”共同来管理。
朱元璋创建明朝之后,恢复了宋朝的官制,一度县令和知县并存。不过,明朝的情况和宋朝大不相同。明朝的政治很长一段时间都十分稳固,官员各司其职,没有必要设置“代理”知县。
再加上朱元璋推行办公简化,拼命压缩地方机构人员编制。所以,内官兼职的现象较少,于是“知县”和“县令”就没有同时存在的必要了。
三、县令、知县的职权范围
秦代之前的县令权力比较大,当时地方上的令、尹手上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他们除了平时负责管理农业、手工业生产,处理治安事件,还要负责国家的税收和征兵活动。
汉朝的时候,方国的县令叫做相,权力之大,不言而喻。一直到了南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仍然按照六部的分类方式来管理地方,县令、知县统领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仍然可以充当“军使”。
由于县官是与百姓走得最近的官员,因此宋代国家非常重视县令的任命,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时,先指派中央信任的官员来兼职,当知县。
元朝的时候,国家对地方上实行了双重管辖制度。“县尹”不但不再充当军使,处理民间事务和税收的实权,也被大大地削弱。
明朝国家收拢了权力,把地方县令改为知县,所有的地方官吏都是皇帝的“代理人”。因此再叫他们“令”就不合适了,还是叫“知县”更合适。
明代知县一般不处理婚姻、财产等普通民事案件,只要不出人命,这些事统统交给里老和乡绅来处理。但是事实上,明朝知县的工作并不清闲,反而因为国家削减了县中的编制而变得十分繁忙。
从前的知县,身边通常有一个县丞,一个主簿、一个典史和六房书吏当帮手。明朝的县令,有时候就只有一个县丞当助手。再加上明代官员低薪,部分明代知县生活非常困难,甚至要靠搞副业才能活得下来。
清朝的官制是照搬明朝,知县的情况也大致相仿。
结语
中国人的称谓问题,现象十分复杂。县级长官,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叫法完全不同。大致上来说,秦朝以前的县官有叫“大夫”的,有叫“令”、“尹”、“长”的,也有叫“相”的。秦汉时期,根据县中人口数量的多寡,少的就叫“县长”,多的(万户以上)就叫“县令”。
“知县”的称谓,最早流行于唐朝末年,也就是“代理县令”。唐朝不用“县长”的叫法,他们叫“县令”、“知县”,有时候也叫“知印”。宋朝的时候,朝廷内官兼任外职的叫做“知县”,专职的人员就叫“县令”。元朝叫“县尹”,明清都统一叫“知县”了。
总体上来说,“县令”是国家正式的官职,“知县”在明代以后才算正式官职。早期的县令权力比较大,元代以后,县级官员的权力逐渐被削弱。
相关文章
-
《汉唐石韵:长安古代石刻艺术精品展》之造像与造像碑
-
一物一故事丨怀柔四中耿智博:白瓷陆羽像
-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白帝城托孤的阴谋
-
柳公权是哪个朝代的 柳公权成功的背后故事是什么
-
【先生请讲】“听成语典故品邢襄文化”五代十国至近现代时期
-
历史上赵高是如何死的?这个奸臣背后有哪些故事
-
唐王朝横扫天下 败薛延陀灭高昌助新罗一统
-
山海经:此国之人都是从蛋里破壳而出,明明是人为何要卵生?
-
都说喜欢唐刀汉剑,但如果在二者之中选一个,你会选择谁?
-
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如来为何不阻止?并非偏心,看他当时说了啥
-
草根创业最好的时代,15个开国皇帝10个半是草根,造反就能当皇帝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草编
-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
-
造纸术是谁发明的 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古人绝密隐私:古代女人来月经了怎么办
-
沉迷“打卡”不可取
-
乌拉那拉皇后为何削发后忧愤而死之谜
-
妙香佛国
-
蔡元培的功与过:近代教育家/北大校长(受人尊崇)
-
德川幕府初期的将军,怎样洗澡?后来为何被禁止在大奥洗澡?
-
细数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尊敬的七位母亲
-
展现千年科举历史的广东惠州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开馆
-
曾业英先生又读错了——八论《再论击椎生不是蔡锷而是唐璆》
-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哪一年?爆发于1840年虎门销烟
-
古代皇帝皇后如厕也奢侈,赵匡胤见蜀皇宫豪华便器差点盛酒喝
-
从黄帝到商鞅,从刑罚到律法,一文读懂中国古代法律发展。
-
徐晃在投靠曹操之前在谁的帐下效力?——徐晃(一)
-
30岁继位的千古一帝,订立二十四节气,开创上古第一个太平盛世
-
吐蕃非常强大,曾让唐朝头疼不已,为何在宋元之后没有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