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曹树基、陈支平:《客家珍稀文书丛刊》(第一辑)100卷
原标题:新书推介 | 曹树基、陈支平:《客家珍稀文书丛刊》(第一辑)100卷
书名:《客家珍稀文书丛刊(第一辑)》
主编:曹树基、陈支平
书号:ISBN 978-7-218-13590-8
定价:98000元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项目是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担任主编,首次从民间系统收集、整理编纂清至民国时期,广东梅州、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和三明地区客家珍稀契约文书,约计收入2.3万件契约和217册账簿,100卷,每卷280—500页不等,合计3万页。文书类型主要包括:田地、房屋、山林的买卖、典当、租赁等契约,各种凭票、清单、税票、纳税执照、官府布告、房屋产权所有证、管业证书、选民证、诰命文书、中考捷报、捐官文书、休书、遗嘱、过继书、分家书、改嫁书、推单、礼单,还有大量反映民间金融资本运作的商业账簿等。编纂时全部归户到村、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本项目所收文书版权均为民间私藏,且是首次公开,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文献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一、文献价值巨大,填补市场空白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契约文书流入市场,学术界开始了针对性的收藏与整理。进入21世纪,学者们纷纷主动下乡进村,搜集包括契约文书在内的地方历史文献。近些年来,不少有代表性的文献整理著作相继面世,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较而言,明清至民国时期广东、江西、福建三省的客家地区的契约文书,因为稀少,却从未有机构对其进行系统收集、编纂与出版。为此,广东人民出版社身膺其任,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嘉应学院等机构,对粤、赣、闽三省客家地区清至民国的契约文书进行系统收集、整理编纂,填补市场空白。
二、3万件民间私藏文书首次披露,乃学术界和出版界空前盛事
此次披露的文书多达3万页,2.3万件契约和217册账簿等均为民间私藏,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非常罕见的。因为收集整理的难度大,以前披露的文书大多以八册、十册的规模出版,难成系统。本项目的推出,为学界贡献这么多的第一手研究材料,势必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将有力地推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
契约文书是地方社会实态的记录,内容十分丰富。从山林、土地、房屋的租佃买卖,到农家经济、商业活动、人际关系、社会风俗、宗族祭祀,文书皆有详细记载,涵盖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对广东、江西、福建三省客家地区土地、山林转卖原因的分析,可以窥探当地地权结构的演变,以及以油茶林产业的崛起。而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土地价格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又是社会史、经济史以及赋役制度的重要研究课题。
四、有利于推动客家地方历史的研究,充实和丰富中国历史的整体面貌
客家文化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契约文书更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在本书中,有的家族文书时间延续数百年,多者一户达千余份。如梅州大埔郭氏家族的文书,多达1300件,时间起自乾隆二年(1737)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时间跨度长达212年。这些文书真实地记录了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的原生态,是研究客家人社会结构、经济生活、民俗文化、历史演变等的第一手资料。本书收入的契约文书、日用账簿,既是各个相关家族田地、山林、房屋等交易的原始资料;也是各个相关家族商业活动的记录。不少家族中保留的诉讼抄底,揭开了客家乡土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最值得提及的是一大批以“凭票”为名的商业票据,直接揭开了传统乡村资本市场的奥秘。
五、有力促进客家文化资源的再生和开发利用,助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赣闽粤边既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又是革命老区,客家文书的整理出版充分挖掘了当地宝贵的文化资源,并通过文书的活化、开发和利用,促进客家地区社会、文化、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如主编曹树基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研究的浙江石仓,就是因为发现了数千件明清以来的契约以及数百种各式文书,通过学术研究,让曾经以为消失殆尽的清代乡土文化、生活,穿越百年完好展现在人们面前,从此成为举世闻名的村庄。
六、归户与归群的双重整理手段,对契约文书整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本书收集的文书,有相当一部分因长期辗转,其归户性遭到严重破坏。上海交大曹树基教授带领团队,特为本书研究了散乱文书的归户和归群方法——以“人名、地名加其他变量勾连”的归群法加数据库方法,进行整理,现已将全部散乱文书归到村庄一级。归群后的文书,既是一个族群变迁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与写照,极具个案研究的价值;又可进行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跨区域的比较研究。
七、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是一项抢救、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大工程
1.这些文书年代久远,其中最早的为明万历八年(1580),清至民国的居多。作为民间宗族社会的法律文件和私家档案,人们将其作为传诸后世的文化遗产而保存。加之契约文书在学界有“民间正史”的美称,使得契约文书本身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物。
2.本书所收文书属于民间私藏文献,非图书馆、档案馆、研究机构或高校等机构公藏,区域性和归户性被严重破坏。同时,受赣闽粤三省潮湿的气候影响,文书容易因水浸、虫蛀、霉变而毁坏。契约文书濒临毁灭,再不抢救,若干年后将不复存在。因此,本项目的出版又是传承、保护、保存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有力举措。
作者简介
主编曹树基,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创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移民史与中国人口史、环境史与疾病史、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史。主编的大型文献项目主要有《石仓契约》(40册)、《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30万条)、《中国诉讼档案数据库》《鄱阳湖文书》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第六卷《清、民国时期》,《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第五卷《清时期》,以及《传统中国地权结构及其演变》等几十部,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出版基金重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和书评100多篇,著作和论文获奖40多种。其中与葛剑雄合作的《中国移民史》(六卷本)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主编陈支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委员、国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主要著作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明史新编》《民间文书与明清族商研究》等,编纂的大型丛书有《台湾文献汇刊》100卷、《客家珍稀谱谍文献丛刊》100卷等。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访问美国时,曾把《台湾文献汇刊》作为礼品之一赠送给耶鲁大学。该书2009年入选“建国60周年教育成就展”。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相关文章
-
水浒中,武松或许能击败卢俊义鲁智深,但这3位好汉他打不过
-
汉人男子被匈奴人俘获后,为何不但没有杀身之祸,而且还得到优待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六部分别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
女子带佩戴10年的玉来鉴宝,专家鉴定完说:建议不要戴!
-
古人在袖子放东西为何不会掉出来
-
党史学习教育|“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来自这份会议记录
-
皇权与相权的争夺:正德朝“三相之去”是怎么一回事?
-
白魔龙:中国小型食肉恐龙(长3米/距今7000万年前)
-
开国将星仅存12颗,今年已有三位开国名将逝世
-
光武帝刘秀被迫造反历史谜团
-
唐代诗人圈的两大渣男:一位写下最美情诗,一位写下最美失恋诗
-
马扎尔龙:欧洲侏儒蜥脚类恐龙(长6米/生于独立岛屿)
-
曾是最强的空中战机,却因一次事故变成30箱零件,秘密彻底落幕
-
他最早将华国锋推荐给中央,许世友尤太忠都是其下属
-
古代最残忍四大妇刑:宫刑/当众排泄/骑木驴/铁裙之刑(残忍至极)
-
周恩来在重庆特园的统战工作
-
党史百年天天读·9月10日
-
华野共13个纵队,唯独他屈居少将军衔,但因作战勇猛被誉为小老虎
-
赣南龙:中国江西出土的巨龙类(诞生于7000万年前)
-
如果穿越到了古代,怎么才能听懂古人说的话
-
古代有哪些官衔一听吓死人,却“屁权”没有
-
唐慎微与《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
湖北一老农去世,后人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一张破纸,揭开其真实身份
-
三十六计图文版,带你了解每一计的真正含义
-
学党史||党史天天读(11月18日)
-
“金印紫绶”才是它,这道消失的城门为何成为权利的代名词?
-
揭秘韩非之死的历史真相:造陷害入狱被毒死(李斯嫉妒)
-
丽水这老人打过战,经历传奇!如今100岁了,有50多个子孙…
-
唐宋时代的快餐趣谈:“立办”随唤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