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4500字识别了1/3,我们可以无障碍阅读甲骨文了吗?
原标题:发现4500字识别了1/3,我们可以无障碍阅读甲骨文了吗?
“日月山川,风云雷电”,龟甲兽骨上这些成熟而系统的简笔图画,不仅是一个个文明的符号,也是一段段鲜活而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在甲骨文发现以来的120多年时间里,已经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文字中,目前被识读的有1500多个单字。这个数量究竟是多还是少呢?在1月5日,国家图书馆联合阅文集团举办“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主题发布会上,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组长、副研究馆员赵爱学与网络文学作家“孑与2”以“甲骨文与网络文学的跨千年交汇”为题,共同探讨了文字与故事的流变。
1月5日,“甲骨文与网络文学的跨千年交汇”对谈沙龙现场。(主办方供图)
赵爱学表示,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已被识别的甲骨文文字好像非常少,只有1/3,但实际上,剩下的2/3单字大部分是人名或地名,很难分析,还需要依靠专家的进一步努力,以及新材料的不断发现。赵爱学说,如果一个名词或者动词被放在一句话之中,就能够分析它的意思。虽然目前只识别了1500个左右的甲骨文文字,但阅读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内容已经完全没有障碍。
作为网络文学作家,孑与2先后完成了《唐砖》《大宋的智慧》《明天下》《汉乡》等作品,他的最新一部小说《我不是野人》,所描写的时代恰好与甲骨文所存在的时代有所关联。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的一脉相承,而我们正是文字的最终受益者。
今年1月1日,《唤醒甲骨文之古字新说》在阅文集团旗下起点读书、QQ阅读两大客户端上线,这一征文活动吸引了2200多人参与,约七成是90后和00后创作者,年轻一代的创作赋予甲骨文全新的趣味故事。“行者有三”创作的《旦生》以甲骨文“旦”为核心,化用“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讲述了太阳初升的故事;“见异思剑”的作品《家镜》则从甲骨文“若”入手,刻画了现代社会的祖孙亲情;“水清竹”创作的《哨所的除夕夜》在甲骨文“吉”中汲取灵感,描绘了边防战士护卫疆土的无私大爱。“孑与2”也为这一项目创作了短篇故事《家之初》。这篇故事以甲骨文“家”为灵感, 结合了“四方风”甲骨的内容,让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风及风神在网文中重现。
作为甲骨文整理研究者,在对谈中,赵爱学透露,四方风甲骨文正是国家图书馆的一件有代表性的藏品。这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全文应为28字),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风与对应的四位风神。赵爱学说,这背后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事实上,因为这片甲骨上面的字非常漂亮,句式也非常整齐,早期的甲骨学者都怀疑这片甲骨为伪造。但著名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对这片牛肩胛骨进行了考证。他认为,该骨字体遒整,文气古奥,文理通达,与杜撰不同,应属武丁时期刻辞。1944年,胡厚宣发表了《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一文,对这片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进行了释读:“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伇。”加之后来专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最终确定这片甲骨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记载。
相关文章
-
使孔子名扬天下者,是其弟子——中华儒商鼻祖子贡
-
历代名酒——夏商周时期
-
最原始的鸟臀目恐龙:始奔龙 奔跑速度极快(身长仅1米)
-
部编八上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
雍正帝在位13年看似短暂,实则对他而言也是一种幸运
-
西游中,孙悟空最害怕的法宝是何物?还差点让他丧命,不是紧箍咒
-
赵云亲历的惨痛失败,战友们死伤无数,自己却无能为力
-
解密苏轼真实生平:一个客观的中间派别
-
多智龙:蒙古国大型食草恐龙(长8.5米/距今6900万年前)
-
魏忠贤之死:崇祯煤山自尽前为何厚葬魏忠贤?
-
汉高祖刘邦八个儿子的命运 哪个儿子继位了?
-
开国将军中著名的三震,个个威震三军
-
英国女王血腥玛丽的故事:玛丽一世(下令烧死约300人)
-
从“丑穷”到“富帅”:东新村如何有了新模样?
-
为什么黄埔8期以后的毕业生很少有人当上将军?
-
胡宗南为何说林彪“没有骨头”?
-
古代中国的女子为什么要裹脚?这里告诉你答案
-
河北一个破猪圈经常被盗,专家闻讯赶来,原来下面躺一开国皇帝
-
宋徽宗身边“大师们”的神奇预言:北宋之亡音!
-
他是开国少将又当过省委书记,但穿着比农民还差,工资捐给困难户
-
1972年周总理果断决定让葛洲坝停工整顿
-
重游国家博物馆
-
古代的摸金校尉怎么倒斗?相传这些禁忌都不能破!
-
抗战中他只是一个营长,却率五百人血战四万日军,牺牲后举国悲痛
-
三叠纪恐龙:哥打龙 体长9米(最早期的蜥脚类恐龙)
-
龙颜:古代皇帝长啥样?怎么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
土匪为什么不劫“八百里加急”? 土匪:你瞅瞅他腰间绑的是啥
-
梁思成为什么会娶林洙?林洙不离不弃(晚年有精神伴侣)
-
顾永新: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时代的传刻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