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原标题:“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捣衣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变的?
“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李白这首《子夜吴歌》描绘了自魏晋至唐代一个普遍的现象———捣衣。
何为“捣衣”
何为“ 捣衣”?解释起来就是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敲打。但是捣衣不是洗衣, 捣衣的道具只有两件砧和杵,“捣”的对象是布料而不是衣服。唐代张宣有一幅《捣练图》,上面的女子手执细长的杵,将布料放在砧上,进行“ 捣衣”的动作。这么做的目的,是因为未经捣制的布料是生的,容易破裂,捣制以后称为“ 熟布” ,目的是使其“缕紧则坚” ,比较耐磨。所以“ 捣衣” 不是洗衣,而是对布料进行加工使之耐磨的一个工序。
《汉语大词典》对“捣衣”的解释是:“古时衣服常由纨素一类的织物制作,质地较为硬挺,须先置石上以杵反复舂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捣衣不是洗衣,因为洗衣服不必非在夜晚进行。洗衣离不开水,但捣衣诗中从未有水的意象出现过。从杜甫 《捣衣》 诗中“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来看,捣衣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得用力才能完成,显然不可能是洗衣服。
根据有关学者的推测,捣衣即捣练,是秦汉时期产生的一种练丝工艺,是印染前的关键工序。当时的生丝要用微温的水浸泡,帛则要放在 楝木灰中浸泡,利用水温和楝木灰中的碱加速化 学处理,进一步使丝和帛上的丝胶溶解。浸泡后 的丝帛,需用木杵反复捶捣,使丝帛上的丝 胶易于随浆水析出,与现代制丝工艺中的 “损经” 相似,可使生丝和 坯绸更加白净柔软而有光泽。纨、素、流黄等绢 类丝织品均须煮制成熟绢后再捣锤。
六朝至唐,捣衣不像现 在洗衣,蹲着用小木棒捶打,而是两女子 对面站着各执一杵舂打。南朝梁费昶《华光省中夜 听城外捣衣》云:“金波正容与,玉步依砧杵。 红袖往还萦,素腕参差举。”月光下,捣衣的女子脚步随着砧杵的节奏移动,充分证明是站着捣 衣。而红袖往来萦绕,女子洁白手腕抱着杵上下起 落,那就说明是两人各执一杵舂捣的协调行动。这充分说明捣衣是在两个人配合之下,进行的对衣服的一种捶捣,是一件很费体力的事情。
何为捣衣诗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捣衣诗是西汉班婕妤的 《捣素赋》。当时的班婕妤已经因为被谗而徙居长信宫,可仍时刻不忘皇帝的恩情,每至秋高天寒,她仍于月夜捣帛,亲手为皇帝缝制衣物。在《捣素赋》中,捣衣这一单调枯燥而又沉重的劳动中触及了班婕妤的心灵,不可避免的带有宫怨的意像。这种意像也启迪了后人的创作。
自南北朝到唐代,无数诗人创作了大量的 “捣衣诗”。虽然南北朝的捣衣诗始终没有脱出 “宫怨”、“闺怨”的窠臼,但 “捣衣”及与之相关的 “砧”、“杵”等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题材,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六朝的捣衣诗中所描写的捣衣活动大多出现在秋夜,在直接以“捣衣”命名的诗歌中,“秋”“夜”“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时节天气意象。伴随着它们的,还有“菊”“槐”“草“树”“虫”“鸟”等动物意像。在这些意像中,“秋夜”和“秋风”给人一种清冷孤寂、凄凉寂 寞之感,而“明月”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寄托相思之情 的意象,在捣衣诗中更容易烘托了惆怅的气氛。诗歌中 出现的秋草、秋虫这些景物以及万物凋零、肃杀衰 败的秋季、鸣叫的秋虫,都起到了烘托主题,渲染气氛的效果。
六朝的捣衣诗中的人物主要是“佳人:’“、“游人”和“征客”。这些“佳人”佩戴着精致华美的饰品,不辞辛 苦地为所思之人舂捣纨素;而“游人” 、“征客”作为思念的对象,或远在天边,或戍守边城,与良人不能在一起,因此这些女子要在秋夜里捣素裁衣,缄封寄远。
”捣衣诗“中并没有这些女子的外貌描写,仅以“美人”而提之,给人带去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她们在秋风萧瑟的季节为远方的爱人裁制冬衣,那些男主人公在诗歌中不仅是思念的对象,也起到了扩大诗歌意境的作用。特别是“征客”这一意象使捣衣活动和遥远的边戍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诗歌的空间内容,突出秋天悲凉的氛围。
从东魏晋到隋朝统一,中国经历了四百年的分裂。在战争中大量北方人民避乱迁徙,侨居江南,离乡别国之恨萦绕在几代人的心怀。他们借怨妇之口,抒发对故国、家乡的无限眷恋,使东晋南北朝闺怨诗大盛。因此争战不已,很多男丁被迫从军征战,或服劳役、徭役,民间处处征夫怨妇,形成了闺怨诗兴盛的现实社会基础。受其影响,捣衣诗也很快由范围狭隘的 “宫怨”题材过渡、发展为范畴较为宽泛的“闺怨”诗。
南朝谢惠连的 《捣衣》、谢朓的 《秋夜》、柳恽的 《捣衣》、惠侃的 《咏独杵捣衣诗》、王僧孺的 《捣衣》、费昶的 《华观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萧衍的 《捣衣》、庾信的 《夜听捣衣诗》,都形成了一个“写景—容饰—捣衣—裁衣—缝制—念远—独悲”的闺怨模式。
六朝捣衣诗的主题
六朝时的捣衣诗,大多离不开“宫怨”与“闺怨”和范畴。诗人笔下“捣衣”相关的物象都被“思妇”悲伤哀怨的心情所感染,“月苦风凄砧杵悲”,催人泪下。
这些捣衣诗中的捣衣意象、自然意象和人物意象交织在一起,使得每一首诗歌都像是一个表达思妇孤独寂寞,传递浓浓相思的小故事。这几类意象分别交代了故事的情节、环境和人物,捣衣意象讲述了故事的情节,即女子为远在他乡的爱人捣素裁衣,捣衣的工具“砧、杵”以及原材料“纨素、丝练”寄托了女子独处的心境和浓浓的思恋,而沉闷悠远的捣衣声就像一首哀怨的夜曲一般,传达着捣衣女子的心声,也敲击着听者的心灵,成为连接声与情的纽带,抒发心绪和情感的媒介。
长安一片月
月光皎洁、寒风四起的夜晚,秋草萋萋,秋虫低鸣的氛围,成为捣衣诗特有的时空背景。诗的主人公“佳人”的叹息声,还有走路时佩戴的首饰发出的叮咚声,都给人无限的遐想,这些意象的组合使得捣衣诗具备了鲜明的特色和“怨妇思良人”的明确思想主题。
六朝的捣衣诗虽然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但风格工巧细致、绮丽柔靡的捣衣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稳固的诗歌题材。它开阔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类型,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秋夜里捣衣声也已经成为后代诗歌里的一种特殊的符号。
唐代捣衣诗与府兵制的关系
到了唐代,以捣衣为背景的诗歌数量更为庞大,这唐帝国的中晚期战争连绵,征戍不断有着极大的关系。捣衣诗表现的是闺妇为征夫准备寒衣的情景,与唐代的府兵制与卫所制的特点非常契合。
府兵制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制度,至唐朝发展完备。唐代二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皆有义务充当府兵, 平日他们耕种 ,国家有事便征发他们为兵。 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士兵们自备武器、粮草、服装,唐朝府兵最盛时,在天下户口八百余万中占了四十万之多。这些府兵都是”自食其力,不赋于民,弓、矢、横刀、砺石、毡帽、行滕皆自备” 的。《木兰诗》中就写过木兰从军前“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是自己准备,国家不会承担一丝一毫。 杜甫的“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也是这种制度的反映。
正因为府兵制的实行,使得征人之户年年承受着赶制戎衣的沉重负担。征人之妻不仅受到繁重的‘捣衣’劳作的折磨,更重要的则是承受征夫音讯不通、长年不归的情感熬煎。这种牵肠挂肚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以及对社会动荡、对战争的厌恶情绪,往往伴着“捣衣”的劳作而流露。于是大唐文人创作了大量的以此为内容的“捣衣”诗,铸就成大唐文化中的一座奇峰。
府兵制极大地节省了军费开支, 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但对于征户来说,既要输出壮劳力,又要负担他们的装备,同时还要应付繁重的征徭,因此生活十分凄苦,以至出现府兵要离家奔赴前线的时候,亲人们“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惨情景。
李白《子夜吴歌》是最著名的一首捣衣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紧接着咏叹制衣和寄衣:“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诗中主人公丈夫征戍边塞,音信断绝,虽然不辞劳苦制好寒衣,却无法送到丈夫手中,一腔情思无由通达,倍觉悲凉。
初唐之时,府兵通行天下,王朝连年征战 ,征户之妻女为夫为父捣衣成为她们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那声声的捣衣声,诉说着妻子们的辛劳与哀愁,也拨动着诗人们的心弦。但是唐代捣衣诗有个特点,自肃宗之后,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这与天宝以后府兵制的取消有着极大的关系。没有了府兵,捣衣诗也沉寂了下来;直到数百年后,实行卫所制的明代建立,千家万户又响起了捣衣的声音,捣衣诗也再度受到诗人的青睐。
捣衣诗的内涵
唐朝末年至宋朝建立的这段时间里,府兵制也还在一些割据国家实行,征人的寒衣依然自备。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均有捣衣词传世。”李煜的 《捣练子》艺术地组合了“夜”、“月”、“砧”的意象,“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深深的庭院静悄悄、空荡荡,让人倍感孤独和焦虑。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送来,时断时续,更加深了词人的孤寂感。秋月如水,随同砧声渗入门窗,搅扰得他心神不宁,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寂静的庭院,夜月寒风中传来时断时续的砧声,敲打着长夜难寐之人的万端愁绪,这其中,又蕴含了多少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唐代和明代,是文学史上捣衣诗蓬勃兴起的两个朝代。这两个朝代分别实行的府兵制和卫所制,与捣衣诗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其他朝代,捣衣诗作为诗歌中的一朵奇葩,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涌现。
唐朝之后,仍然有很多以捣衣为内容的诗、词被文人们创作出来,可见源自六朝的“捣衣诗”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远缠绵的捣衣声不仅提醒着人们秋天的到来,而且还在秋风萧瑟的月夜里触动了思妇绵绵的相思之情,引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想。在这个万物思归的季节里,“秋夜”和“捣衣”交织在一起,在捣衣诗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银白色的月光和断断续续的捣衣声,构成了对历史上那些捣衣女子的记忆,也成为捣衣诗永恒的标记。
相关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睿智无比的神回复?
-
学党史||历史上的今天(7月20日)
-
老版《让子弹飞》 | 陆春祥
-
他是我国海军第一任司令员,后代3将军2副主席,儿媳是著名歌唱家
-
征方腊一役,梁山泊剩了二十七个囫囵身,活下来的人是否善终了?
-
姓名是一生的符咒,你的名字起对了吗
-
铭记历史,争做神农躬耕人
-
猪
-
橛橛梗梗是什么意思:意志坚定不动摇(出自黄石公素书中)
-
平定七国之乱的是哪些功臣:周亚夫(梁王刘武曾抵御叛军)
-
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昭示
-
历史趣闻:古代婚礼中新娘的嫁妆都有什么?
-
弘扬爱国精神赓续光荣传统——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
论韩愈的乐府观念及其《琴操》的创作(上)
-
“诰”、“敕”、“旨”这些皇帝专用语都是什么意思
-
百年瞬间:1959年首都十大建筑
-
历史上卫子夫怎么死的?其最终结局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
古代怎么抓逃犯?三种办法齐用,通缉令画像再丑都能缉拿犯人
-
宣城梅氏家族谱系的建构与认同——家族、名人、官府及话语权的共同影响(上)
-
为什么历史上很少提元朝?有八点(外族建立/统治时间短/政策残酷等
-
古人房中的春凳有什么妙用?至今仍在使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
周恩来不重个人名位 曾让出红军总政委职务
-
我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面孔还原到18岁,足以让女明星们羞愧
-
野史趣闻:秀才在过去为什么见县令不用下跪?
-
轻而易举就能羞煞大男人,《红楼梦》中的小姐们真是骂人高手
-
董存瑞: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
“天之骄子”这话最早是匈奴说的,今天,人们为它赋予了特别含义
-
党史上的今天丨12月2日
-
震撼!百年前留下的莫高窟照片,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