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除夕之夜“撞钟”为何要敲108响?代表着“吉庆”“如意”
辞旧迎新,年年岁岁的新年及除夕之夜,京城内外都会听到钟楼上传出的响亮而绵长有力的108响钟声。钟声洪亮、庄严,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击钟的尾音可持续一分多钟,钟声可远传至二十公里以外。
钟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传说在黄帝炎帝时期就已出现了,鸣钟击鼓自古也成为皇朝、寺庙以及黎民百姓祭祀神佛、祈福、迎福、祝福、免灾驱邪的一项礼俗。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随着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钟鼓便同佛家结了缘。在众多寺院内的东西两侧都建有报时的钟鼓二楼,鸣梵钟与击鼓既用于寺庙的法会佛事活动的礼仪,亦曾是城镇乡间旧时定更报点的"报时台"。如在北京古老的雍和宫里,僧人每日上殿诵经均鸣钟击鼓,寅时撞响悦耳的钟声,酉时即敲响如雷的鼓声,钟鼓声曾响彻四九城内外。
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明永乐年间于地安门大街的北端筑有钟鼓二楼,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在高47.9米的钟楼上悬有63吨的青铜报时钟,高46.7米的鼓楼内有一面大鼓、二十四面小鼓,共25面更鼓。今日的钟鼓楼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自明清至民国初时,钟鼓二楼始终掌管着京城内外的报更报时的任务,可以说老北京曾是在钟鼓楼的鼓鸣钟响声中入睡和苏醒的。清初时曾规定钟鼓楼要昼夜报时,乾隆年间后改为夜间报更,从那时起清代钟、鼓楼司职的更夫,在报更报点时很有规律,很讲究敲击的次序与节奏。清末民间就流传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俗语,其形容的就是宣统时期钟楼鼓楼在交子、正午时两次击鼓撞钟的事儿,每次54下,两次钟声鼓声合起来是108响。
虽然,古今中外寺庙新年的祝福用乐器、节奏、韵律各有异同,但却都是敲108响。据我国古籍所述,钟本是聚集在地下的阳气,敲钟就是要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约从汉代开始古人就有于夜晚敲钟唤阳,白天击鼓避阴之俗。古人认为元日前的除夕之夜为一岁之末,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一天,到除夕子时正零点时,阴气盛极,所以此时应鸣钟击鼓以避阴,迎接新的一年的阳气,"鸣钟击鼓迎新年"之俗曾一直在我国各古城延续着。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为什么在新年(除夕)交子时都必须击鼓与撞钟108下呢?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说:"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每五日为一候),正得此数。"佛教还认为敲108下即可消除人的108种烦恼。还有一种说法就是108包含着12个9,《易经》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被看作数字之极,"九"与"久"谐音具有高贵、吉祥、长久之意;而一年有十二个月,"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108这个数字尽管众说纷纭,但它都代表着"吉庆"、"如意"、"驱除人生一切烦恼"之意。
如今的鼓楼、钟楼早已失去司时的作用,已成为京城重要的旅游景点,钟鼓楼一带成为老北京特色旅游的必经之路。人们可在鼓楼观览到新复制的巨大群鼓以及古老的铜刻漏、碑漏等古代计时报刻的文物,在钟楼内可观览到老北京最著名的古钟之王,悬于钟鼓楼的高4.5米、重63吨、铸造于明永乐18年的报时铜钟。
相关文章
-
无鼻角龙:北美洲大型食草恐龙(长6米/6800万年前)
-
越军女俘用无耻招数杀害哨兵激怒张万年,他下令:全部抓回来枪毙
-
祭扫踏青斗鸡蛋那些清明习俗尚存否
-
昭君出塞后,过得怎样?嫁祖孙三代,自杀身亡
-
《周翀揭秘》|全国掀起革命热潮,清政府无奈重启袁世凯以保江山,没想到...
-
探秘: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如今下落何在?
-
华夏定居文明,始于商周之变
-
范仲淹《次韵和刘夔判官对雪》作于广德
-
历任天宫最高统治者都是谁 东皇太一是第一位皇帝
-
揭秘金日成突然离世的真实内幕
-
中国远古史—祝融氏政权
-
15分钟读懂中国历史|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两周说
-
《雪中悍刀行》两个世子,精明或者愚蠢,取决于人生的经历
-
暗窑除了养姑娘,还养着一群壮汉,因为有件事老鸨出面不好办
-
胭脂盒碎“粉”留香——“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五(上)
-
中国形意拳大揭秘
-
84年前的这个会议,有条经验一直光芒万丈!
-
古时怎样才能考中进士?
-
揭秘清东陵的十大未解谜团 乾隆棺椁能自己移动?
-
巨体龙:印度超巨型恐龙(股骨长2米/被质疑是树木化石)
-
冉闵真的拯救了汉族吗:有争议(最终被燕王杀死)
-
史上唯一让曹操落泪的神秘女人竟是风尘女子来莺儿!
-
史上十条有趣冷知识,条条听起来皆不可思议,你知道几个?
-
台湾陆委会为什么非挡着陈云林见连战?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英雄皇帝的传奇故事
-
这几个姓氏出身的人,有可能是元朝皇室后裔,看看有你的姓氏吗?
-
俗语“色字头上一把刀”,下一句让人心寒!
-
谢祥军:敢打敢拼硬骨头
-
此状元遭慈禧戏耍侮辱之后,果断辞官回乡经商,后成为商业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