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古时怎样才能考中进士?

原标题:古时怎样才能考中进士?

进士科是古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隋炀帝时初设进士科,到唐代时,在多达50多种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被读书人视为科举正途。其考试内容,刚开始为时务策五道,另外贴一大经(当时将《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小经),即5个关于时事政治的论述题,另外则是考察其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情况。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为考察学生对学问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加两篇诗赋,这对考生的文学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诗赋本对个人灵感的依赖性比较大,在考场上强迫考生做诗赋,效果并不理想,往往逼考生造就大量浮薄忸怩之辞。

在唐代,进士考试一般都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的春天,孟郊当时就是春天放榜后,当时正在春花妖娆之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进士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主教官有十人,都是德高望重的大臣,考生进场时要搜身,不得携带作弊工具进场,但可以带韵册进场,即现在的字典。考场四周布有兵马巡逻,戒备森严。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一天从昼至夜烧三根烛尽为止,要连考三场:一经贴;二杂文;三策文。每卷定去留,即必需三卷全部通过才有可能进士及第。因此,唐代的科举制度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也由此可得知,古人考进士之难,难于上青天,比今天的学子们考北大清华难多了。

进士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考取进士后,名扬四海,光宗耀祖,就算你不走仕途,找工作也易如反掌。因此,考取进士即是走上了青云之路。

自隋唐至清,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人数大约有10万上下。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才能卓著的群体,古代许多大政治家、文学家、学者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王勃、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兄弟等,明代的张居正、徐光启等。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