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出土最古老的木耜,中外专家为修复此宝贝,用了这些绝招
原标题:金沙遗址出土最古老的木耜,中外专家为修复此宝贝,用了这些绝招
对于考古界来说,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是相当珍贵的,因为它们的背后都代表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在四川的金沙遗址中,考古专家们曾发现了一件商代时期的木耜,其历史价值相当巨大。可是面对这件已经破损不成样子的木耜,专家们该如何将其发掘提取?木耜又会经历怎样的流程被完整修复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偶然间发现的。在金沙遗址中,专家们清理出了千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各类金器、玉器、铜器、石器、陶器、以及象牙器,此外还出土了总重量接近1吨的古象牙。
2003年1月24日,专家们正在对金沙遗址进行紧张发掘时,偶然间,在工地商代晚期地层淤泥内,发现了一件埋藏位置较深的木耜,该木耜的埋藏处位于地下水位线之下,故此,保存得还算形态较好。
木耜是古人用来农耕掘土的工具,相传是由神农氏发明,据考古资料表明,耜分为骨耜、石耜、木耜以及铁耜等,最早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其他古代遗址中也均有出土。
专家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该木耜颜色呈深褐色,且木材强度差呈饱水状态,木耜头部还有局部缺损,由于年久日长加上地层的压力,木耜已经断裂为10几截了。
在场的专家都知道木耜的重要性,木材由于质地特殊,一旦埋入地下便容易腐朽碳化,这也是古墓中很少出土木质文物的重要原因。面对破损不成样子的木耜,中外专家成立了专家合作组,经过反复的磋商研讨,专家们对木耜的提取和修复工作制订了初步方案,即套箱提取、清理、置换脱水、渗透加固四个绝招,我们在下面依次说明:
1.套箱提取
由于木耜在地下埋藏多年,因此其木质结构对环境非常敏感,木耜出土后应立即对其进行清理提取,以免暴露在空气中发生变形。
所谓的“套箱提取”,说的就是用上下无板的特制箱子嵌进文物所在土层中,并将文物连同周围的泥土全部提取出来。专家们之所以会采用“套箱提取法”而没有直接提取,正是因为木耜的材质易损,贸然提取会让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2.表面清理
在将木耜连同其周围的泥土取出后,专家们便将其运送到实验室中,并置放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进行清理。
在清理过程中,专家先是小心翼翼的清理周边泥土,再对木耜进行多方位的拍照,以保证后续操作中能够通过照片进行对比。拍照结束后,专家们开始对木耜进行各部分提取,然后根据照片中木耜的原状态进行拼接。
3.置换脱水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木耜的埋藏位置紧靠地下水,其内部的木质结构已经呈现饱水状态。如果将木耜提取后直接陈列,在空气的腐蚀下,木耜很快就会成为一堆残渣,故此将木耜中的水分脱取出来显得十分必要。
置换脱水的主要方法并不是烘干,而是需要一种化学物质——甲醇。甲醇与水的融合度非常高,可以将木耜中的水分全部“吸”出来。为了保险起见,专家们还是采用由低浓度甲醇至高浓度甲醇轮番对木耜进行浸泡,还要控制好浸泡时间,以防止木耜在突然脱水状态下发生应激性化学变化。
4.渗透加固
脱水之后的木耜,其木质结构中的水分都被置换为甲醇溶液,依据化学角度而言,其本质是“干燥”的。此时的木耜依然脆弱无比,不能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需要进行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加固。
渗透加固所采取的材料为十八烷基高级醇,该物质的分子细小且活跃度大,将木耜从甲醇溶液中提取出来后,需要放置在十八烷基高级醇的溶液中。接下来,专家们开始对十八烷基高级醇进行缓慢加热,在热量的作用下,十八烷基高级醇的分子开始剧烈运动,并会迅速渗透进破损的木质结构中对其进行依附,从而达到了“修补粘贴”的目的。
以上4个步骤全部结束后,专家们还要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包括木耜的修补、拼接、做旧等环节,如此一番下来,修复工作才算彻底告一段落。专家们经过8个月的努力,使得木耜得到了很好的修复效果。商代木耜不但本体强度得到了加固,其木质结构的稳定性得到大大加强,器物表面也还原出本来的光泽,符合木耜原物的最初形态。
如今距这件商代木耜被修复成功,已经过去了15年之久,它依然被珍藏在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中,从未出现任何开裂破损的迹象,可见专家们的修复手段之高明。
小编认为,在中外各地游客参观商代木耜感到惊讶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铭记默默奉献的文物修复专家们,正是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才使得众多文物重新焕发生机,也让如今的文化宝库变得如此灿烂辉煌。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相关文章
-
英国元帅和中国上将比试枪法,结果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
两万女性剃头游街:战后的法国人究竟羞辱了谁?
-
耒阳市淝田镇:用“红”“绿”绘就乡村振兴最美底色
-
希特勒眼里的二战巨头罗斯福和斯大林
-
伊拉克考古队挖出破罐子,轰动世界,专家:或改写中国历史
-
日军“轰炸之王”为何跟中国稻田过不去?死前非要撞稻田“自爆”
-
[多图]揭秘希特勒隐形轰炸机 利用设计图及原型残骸成功复制
-
解放海南岛,两个军四次偷渡作战,韩先楚领先李作鹏
-
原子弹轰炸后100年不能住人,为什么广岛长崎还能住那么多人?
-
悲情罗密施耐德:未婚夫出轨,第一任丈夫自杀,42岁丧子43岁去世
-
[图文]日本计划拨款85亿研制“真宗”隐形战斗机
-
141天战死134万士兵,平均每天死亡一万士兵,看好,是死亡
-
莫尼列:让谈19场恋爱娶6任妻子的国王只爱她,被誉为东方戴安娜
-
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
二战德军打乌克兰,只见人民全都出门夹道欢迎,看懵了进攻的士兵
-
日本二战最终计划,每天一万人挖地下壕,天皇必须带3件国宝进去
-
农民发现一座机关墓,打开墓时,发现里面有一对夫妻在睡觉
-
特写:《长津湖》在港掀起观影热潮观众为强大祖国自豪
-
全球好展430年来首次公开展示3幅最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亮相英国
-
1984年,“铁娘子”英迪拉·甘地为什么倒在贴身警卫的枪口下?
-
中国一民族流亡国外,被美国利用完后遭抛弃,如今还躲在深山之中
-
恶夫、大婆联手坑小三的故事
-
喀秋莎火箭炮:二战中苏联“武器控”的梦中情人,纳粹军团的梦魇
-
[图文]抗战老兵70年后首次讲述卢沟桥事变亲身经历
-
林妹妹与宝钗交好,并非因为她对黛玉的好;关键在于宝玉的这番话
-
英拉为什么一直不结婚?没有结婚,为什么又有个十多岁的孩子
-
致命错误,希特勒严重低估了列宁格勒苏军的坚韧和顽强
-
非洲一国家也曾研制出核武器,却又主动销毁
-
武则天容貌复原图,解释了为何李世民不宠幸,而李治却为之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