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世界系列:绝境逢生莫斯科大公国的崛起
原标题:话说世界系列:绝境逢生 莫斯科大公国的崛起
蒙古人在罗斯建立了一种复杂而怪异的统治结构,它糅合了东方游牧民族的特性,却以斯拉夫人社会为基础,而欧洲文明和东正教的影响又使阶层纽带很微弱。
钦察汗国满足于这些臣属们三心二意的服从,谁给的贡赋最多就册封谁做头人,这种模式到了14世纪逐渐行不通了。
新政治中心的出现
雅罗斯拉夫大公死后的衰落时代,理论上来说基辅的大公仍然是最高君主,而且大部分独立的诸侯也出自雅罗斯拉夫家族。
雅罗斯拉夫大公
问题在于,古罗斯并没有同时期欧洲那种规律的继承原则,长子继承权在古罗斯很少得到遵循。
这并不难理解,在早期开疆拓土的岁月,任人唯贤是创业立国的保证。但是当各支系凭借年长者而轮流掌权之时,这就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丛林法则没有为长子继承留下什么余地,结果没有规矩的权力成了玩物,王朝内部的激烈竞争就不可避免了。
随着基辅大公日益丧失实际权力,新的政治中心出现了。
基辅附近形成了加利西亚和沃林公国,他们逐渐侵蚀了原属基辅大公的势力范围;
北方最强大的邦国是诺夫哥罗德公国,控制着从芬兰到乌拉尔山脉的广大地区,由于城市贵族的强大后来演变成一个封建的共和国;
位于中间的是罗斯托夫 – 苏兹达尔公国,1155年发展成为弗拉基米尔 – 苏兹达尔公国,它后来衍生出了莫斯科大公国。
在丹聂耳统治时期,早期莫斯科尚且还是中罗斯地区丛林之中很不起眼的一个小城镇。
一个潜移默化的质变发生了。
之前这些王公都名义上都臣服于基辅罗斯大公,但是后来他们与基辅大公一同都成了钦察汗国的臣属。
这些王公与蒙古人的关系很微妙,曾经挽救了罗斯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与钦察汗的关系就颇值得玩味。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220—1263),13世纪俄罗斯人的领袖,诺夫哥罗德大公,他在 13 世纪击退了欧洲的一系列侵略者,成功保持了俄罗斯的统一。1547年被东正教追封圣徒。图为以他的名字建立的大教堂。
一方面作为弗拉基米尔大公,亚历山大是罗斯诸王公的一分子;另一方面他又与蒙古人紧密合作,实际上充当着为蒙古人征收贡赋的代理人角色,这能强化他在罗斯人中间“首席王公”的地位,所以他并不支持反抗蒙古人的暴动,甚至还主动请缨前去镇压其他王公的反叛。
1263年亚历山大正是在朝觐钦察汗国的途中死去的。
莫斯科大公国的崛起
莫斯科(Moscow)之名于1147年首次出现,作为罗斯诸国不断分化的产物,莫斯科公国是13世纪末从弗拉基米尔大公国里分封产生的。
从地图上看,莫斯科公国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只要对法国卡佩王室的法兰西岛尚有印象,就会发现这两者极为相似:都处于后来统一国家的中心位置。
14世纪初,莫斯科公国走上了扩张兼并的道路,虽说在蒙古人的眼皮底下它仍然谨小慎微,但是到大公伊凡一世统治时期(1325—1340年在位),莫斯科已经取得了蒙古人的信任,被委以代征全罗斯贡赋之权。
继任的西米昂一世(1340—1353年在位)与伊凡二世(1353—1359年在位)都巩固了莫斯科的独特地位。
莫斯科大公国比起它的前辈们要更有雄心,1359年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继任大公,这是莫斯科左右开弓的扩张时代。
首先,他与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尔展开了长期竞争。
与此同时立陶宛成了俄罗斯西方新的威胁,支持特维尔与莫斯科争雄,而且他们与蒙古人联手遏制莫斯科公国。
1380年季米特里在顿河流域的库利科沃大败蒙古军队,获得“顿斯科伊”(Donskoy,意即顿河英雄)的称号。
库利科夫战役。1380年9月8日。一场蒙古人首领马迈(Tatar Mamai)和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Muscovy Dmitriy)之间的战争,俄国历史学家将这次战役看成是罗斯人争取从金帐汗国控制独立出来的斗争,不过当时的情况远为复杂。
虽未一劳永逸地解决立陶宛威胁,但是季米特里之子瓦西里一世(1389—1425年在位)仍继续与立陶宛和蒙古人作战,为莫斯科赢得了战略空间。
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
本内容将由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9月出版
相关文章
-
【今日历史】1月8日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
这位大副因为海难,发现幽灵船,船上一本航海日志破解幽灵船之谜
-
冻龄美女,华裔富婆拎限量款爱马仕走秀,她拒绝拉玛十世有底气
-
镜头中的1980年代中国人民海军:在风浪中闪耀
-
二战时的法国军队为何徒有其表?兜里没钱是真没办法
-
76年前,她嫁给一医生,总感觉“不对劲”,30年后才知他真实身份
-
周杰伦一把椅子360万,黄圣依零花钱2亿,明星的奢靡生活太夸张了
-
《四知》第六期‖杨升南:第一个姓杨的是谁
-
关于《端午节》的名字趣谈
-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四
-
古墓发现1500年前“电灯”,一直亮着未曾熄灭,专家对此无法解释
-
日本最残酷修行,7年只做1件事,放弃要切腹,1300年来仅3人成功
-
抗战时,日军刺刀上有个看似奇怪的设计,其实作用非常重要
-
同是族内争霸,为何西方的普鲁士走向兴盛中国的后燕却走向衰亡
-
[多图]中国造航母船厂独家内部照片泄露
-
为啥“大佬”都爱黄金AK-47,除了“装门面”,它的实战能力如何
-
《红楼梦》:怡红院三人大战,黛玉为何要淌这趟浑水?
-
世界本是一阴一阳,洞悉底层逻辑,万事可期
-
这个日本美女曾是孙中山的邻居,15岁就嫁给了他
-
苏州小学生“掏鸟蛋”,无意间发现千年国宝,专家:至少50亿
-
二战日本国内老照片:女学生端着枪训练、东京被炸得如月球表面
-
“一带一路”上的古代货币
-
西德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为何还有很多国民往东德跑
-
我的圣诞祝福,你收到了吗?
-
突击匕首:哥曼德特种部队的贴身利器,从二战开始就伴随每位队员
-
二战后,美军出兵过哪些国家?
-
宣城市新四军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一)
-
喀秋莎火箭炮:二战中苏联“武器控”的梦中情人,纳粹军团的梦魇
-
[图文]爱尔兰五千名老兵惨痛辛酸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