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桀骜不驯的李白,为什么会因为一次酒后驾驶吓得魂飞魄散?

原标题:桀骜不驯的李白,为什么会因为一次酒后驾驶吓得魂飞魄散?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马路那么宽,为什么非得靠左靠右行驶?

打小我们就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这个最基本的交通规则,长大之后学会了开车,规则就更多了,什么限速、限转、限停,稍不注意就会被扣分罚钱

有人就想了,那我穿越回古代,是不是就没有这么多规矩了呢?是不是就可以在路上随便玩漂移了?

其实不然,就算是古人,在路上也得遵守各式各样的规则。

古代交规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把遵守交通规则归入了礼仪的范畴,《礼记.王制》中记载:“路途,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地方。”

也就是说男的靠右走,女的靠左走,车辆则在路途两头通行。

当时,绝大部分人都靠步行,其他交通工具非常稀少,因此在这个简单的规定下倒也相安无事。

然而,到了唐朝时期,经济大幅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进步,各种交通工具也逐渐多了起来。

如今我们把交通工具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古人的花样更多,分为车、轿子和坐骑等等。

这些以现在的标准来看,都属于非机动车,按理说不会引起交通问题,但是架不住数量多,有个成语“车水马龙”就是形容当时早晚高峰时的交通状况的。

于是,针对交通工具混杂,秩序混乱的状况,唐廷颁布了《仪制令》。

据唐人刘餗的笔记小说《隋唐嘉话》记载:“旧诸街晨昏传叫,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皆周法也”。这是对我国影响深远的第一部交规。

到了宋代,唐代制定的交规被进一步发扬光大。

宋太宗下诏,令京都开封及各州,在城内主要交通路口悬挂“交通指示牌”,上面书写《仪制令》作为交通规则,并要求人人都要遵守。

到南宋,这一交通规则又由各州扩大到各县,而且由悬挂木牌发展到刻石立碑永久示人

当时的交规比较简单,主要是平民百姓的车要避让官府的公车、年轻人要避让年长的人,出城的人要避让进城的人。

虽然其看起来有点封建等级思想的意味,与我们“马路之上人人平等”的思想不符,但千年之前能有这样的思维,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古代违反交规怎么处理?

古人出行多靠马车,所以在马车的超速、超载的规定上比较严格。

比如你驾驶一辆马车在街道上与人飙车,横冲直撞,不理“交通指示牌”,那么你铁定是要接受处罚的,超载也是如此。

具体的处罚措施主要是用板子打屁股,以此来约束马车驾驶员和行人。

另外,如今我们要上路驾驶,需要考驾照,其实古人也是如此,而且驾考“屡考不过”的后果往往比较严重,不只是浪费钱这么简单。

例如,根据秦朝的《除吏律》规定,御人假如4次不过关,就要拘役两年并处以罚款。

再说说酒驾,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篇文章《上安州李长史书》,文中的大概意思是李白喝醉了酒,发起了酒疯“饮以狂药,青白其眼”

因此不小心挡了李长史的马车“何异抗庄公之轮,怒螳螂之臂”“迟疑之间,未及回避”

等到李白酒醒了,方才知道自己严重违反了交规,于是他赶忙到李长史府上道歉。

“入门鞠躬,精魄飞散”“如能伏剑结缨,谢君侯之德”,并写下了悔过书以求原谅。

最终,在李白文采的感召下,李长史同意“私了”,没有惊动官府。所幸的是,李白这个案子属于虚惊一场,没人受伤。

但南凉皇帝秃发乌孤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因为他是皇帝,没人敢管,于是便酒后骑马,不幸坠马,伤及肋骨,因为当时医疗技术有限,无法医治,导致秃发乌孤伤病恶化而亡。

所谓“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看来自古如此啊!

我国古代的交规以互相谦让为主要原则,与现代告示牌上“宁等三分,不抢一秒”的忠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科学又人性,蕴含着古人朴素的实用主义和智慧。

应该对交通肇事逃逸者用重刑吗?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看鉴”公众号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

《孟子,告子上》

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此时,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老虎也蠢蠢欲动,是为寅时。古时候的中国人,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又以地支来给每个时辰命名,来描绘天地间一景。

爱自拍的杜甫君这次为大家甄选的就是一款设计师作品十二时辰手表-寻晷者。十二个不同的时辰带你走入十二处不同的风景,并告诫自己“万年太久,之争朝夕”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