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把宛溪河沿岸打造成宣城历史文化长廊

原标题:把宛溪河沿岸打造成宣城历史文化长廊

作者:王景福

制作:童达清

2012年4月24日,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会员就宛溪河改造治理二期工程规划进行了调研。会员们首先对宛溪河二期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随后在听取了市规划局关于宛溪河二期规划情况的介绍后,与会会员就宛溪河规划定位、历史文化的彰显、规划范围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座谈讨论,认为宛溪河沿岸历史文化底蕴丰富,规划要加深对江南历史文化的理解,重视运用水文化,与宣城整体的山水文化等相结合,注重文化的传承,彰显地方特色,丰富宛溪河文化内涵。

现将部分会员的发言摘要刊载如下。

最近几年,宣城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改造和治理宛溪河,完成了第一期工程,深受市民的欢迎和拥戴,被称之为德政工程。第一期工程从响山到鳌峰桥段,总体显现的效果不错。由于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规划和建设部门注意倾听各方意见尤其是地方一些文史专家的建议,在治理环境的同时,注意提升历史文化的含量,比如踏水响山的意境、鳌峰赤壁遗址,特别是利用雕塑等形式再现了宣城历史上一些著名典故、宣城历史名人事迹和宣城戏剧史,让外地人和本地市民在休闲游玩的同时,了解宣城历史文化,取得了“一石二鸟”之效益。

宛溪河是水阳江支流,历史上,由于交通主要是水运,所以,从有文字记载的宣城最早出现的地名“爰陵”,就是建立在宛溪河畔。出土文物“鄂君启节”上记载的2300年前楚国的鄂君启150艘商船行程的终点为爰陵,可见当时的爰陵已是一个不小的城市。宣城从建城开始,其间虽然几次修复,城池由小到大,由大到小,但始终都没有离开过宛溪河。正因为如此,宣城建城二千多年来,人们临河而居,通过河上的航运与外界沟通交往,久而久之,沿河两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而今天,我们改造和治理宛溪河不仅仅是环境的治理,修修堤岸,种点树什么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恢复宣城历史上一些重要遗迹,提升其文化品位,这不仅是市里正在进行的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应有之义,也是为今后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投入的财力取得双倍效益。同时,从发展的眼光看,今后宣城城市旅游的亮点应该是三大块,北有敬亭山,南有响山(包括宛陵湖景区),东有宛溪河,这也是宣城历史上早已形成的格局。可以设想,从响山开始沿宛溪河顺流而下,直至敬亭山,完全可以开辟一条唐诗旅游线路,再现唐代以李白为代表的诗人们歌咏宣城的场景。

历史上的宛溪沿岸风光一定是很秀美的,这从谢朓开始留下的很多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比如,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杜牧的“敬岑草浮光,句沚水解脉”,吕坊的“何处系舟风景好,绿杨丛外海棠湾”,汪道昆的“宛水春流萦草阁,敬亭秋色挡江天”等等。

宛溪河也是历史上宣城籍画家梅清、梅庚等和苏州籍画家张宗苍等笔下时常出现的内容,比如宣城画派的领军人物、清代画家梅清的“宣城揽胜图”和“宛陵十景图”就有不少以宛溪河沿岸风光为题材的;张宗苍的“宣城鸟瞰图”上画的以及乾隆皇帝题的诗句就是城边的宛溪河和河上的凤凰桥和济川桥。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宛溪河沿岸布满了吊脚楼,岸边居民可以从自家沿石阶到河边汲水浣纱,江南水乡风味十足。

历史上的宛溪河岸边水码头,是文人雅士们迎往送别之处,最为出名的是别士桥,是士子们揖手相别之地,留下了很多友情和佳话,也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唐李白曾作《送友人》诗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里也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的宛溪河亦是宣城人休闲游玩之胜地。举个例子说,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梅鼎祚与剧作家汤显祖两人同为宣城知府罗汝芳的门生,莫逆相交。同样也是剧作家的屠隆,因婚姻居住宣城较久,他们時常相招吟咏,偕登敬亭或泛舟响山。某年冬日,屠隆与梅鼎祚泛舟城东,当时屠隆身穿大紅袍击鼓作歌,梅鼎祚作诗记述此情此景:“著绯幽鸟怪,叠鼓蟄龙醒。共指沧浪水,泠泠只独清。”梅鼎祚去世六十三年后,其侄梅清作的《宣城胜览图》中一幅“宛津句水”画的正是当年梅、屠二人冬日泛舟之处。梅清题诗:“宛津与句水著名久矣,津有桥有庵,烟柳之胜,颇似长干。昔屠玮真泛此爱之。醉被绯袍,击鼓作渔阳三挝,即此可想见其胜。”在我儿时记忆里,每年端午节,宛溪河上胜龙舟,热闹无比,两岸人山人海,场面极其壮观。

因此,我觉得,对宛溪河的规划改造中,应该有三个着眼:着眼于环境的整治,着眼于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文化元素,着眼于发展宣城的城市旅游,使人们沿宛溪河走一走就能感受到宣城在历史上的地位。

为此,建议规划设计中在沿河两岸恢复一些历史遗迹:

一、鳌峰公园的兴修改造基本完成,但是,里面一个重要的遗迹没有恢复,那就是南楼。南楼与北楼(即谢朓楼)在历史上是遥相呼应的,也是宣城一座名楼。《四库全书》收录的《二楼小志》就是专门记载北楼(即谢朓楼)和南楼的。南楼,系清代宣城太守佟赋伟所建。为什么叫南楼?梅文鼎《南楼记》曰:“郡斋中谢公楼高居陵阳峰巅,惟兹楼与之对峙。谢公楼旧称北楼,则此称南楼宜也。”南楼是在明代郡守朱大器所建的一座楼,俗称文昌台原址上加一层,并台为三重,以与北楼相望,故曰南楼。在宛溪河改造整体规划中,应该把重建南楼列入其中。这一方面是一座景观楼,另一方面可用以纪念清代康熙年间宣城太守佟赋伟。佟赋伟从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九年,连任三任宁国知府,在十多年的任职中,抓水利建设,倡化教育,治理环境,政绩卓著,著名的佟公坝水利工程就是他所建,应该说是历史上宣城地方官中的出类拔萃的人物。

二、凤凰桥南过去称为小东门,这一带历史上有过一些比较有名的建筑。其中明末清初时,比较著名的有天逸阁、天延阁。

“天逸阁”是明代著名戏剧家、藏书家梅鼎祚的书斋和藏书楼。为三层楼阁式建筑。前身为其父梅守德的宛溪草堂。梅鼎祚一生酷爱藏书,他自己说过:“吾于书若鱼之于水,一刻失之,即无以为生。”他“交游几遍公卿”,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王世贞、汪道昆、汤显祖等都是他往来密切的友人。他于交游中遍搜天下奇书,梅鼎祚在天逸阁建有自己的刻书室“玄白堂”和抄书室“东壁楼”。天逸阁经梅氏六代人的经营,成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一座著名的藏书楼,大学者黄宗羲曾来此楼阅书。同时,梅鼎祚也是一位戏剧家,与当时的戏剧家汤显祖等人齐名。因为他与汤显祖同为宣城知府罗汝芳的门生,加上同为戏剧大家,所以,汤显祖与他往来密切,多次来天逸阁与他切磋戏剧创作。当时梅鼎祚家还有家养的戏班,所以,汤显祖和他每有新戏创作出来,都让他的戏班先演出。所以,我觉得,天逸阁是非常值得恢复重建的,一方面可以为宛溪河景区增添仿古建筑,另一方面可以把它辟为宣城戏剧博物馆,展示宣城戏剧发展史,从明代梅鼎祚、汤显祖在宣城戏剧创作的历史一直展示到皖南花鼓戏和皖南皮影戏发展的历史。从今后旅游角度考虑,在恢复这座古建筑时,可以在河边建一座水榭式戏台,游人乘舟游览宛溪河时,可以观看到古戏台上的表演,会感到别有风趣。

天延阁,原位于凤凰桥西头与周浩孝子坊相邻,是清代著名画家梅清的住所和画室,前身为其祖父梅守极的“绿荫书屋”,梅清改名天延阁。我建议在规划中可以考虑恢复重建这座古建筑,让其与天逸阁隔河相望。其目的也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沿河景观需要考虑,二是可以辟为梅清石涛及“宣城画派”纪念馆。因为石涛前后在宣城生活了十五年之久,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天延阁,与梅清一起切磋诗文画艺,他们共同创立了载入中国绘画史的“宣城画派”,这在史书和相关资料中都有记载。

我之所以作此考虑,是宣城历史上名人多,不管是本籍的还是外籍的,但是,宣城的名人纪念馆却是极少,仅有梅文鼎纪念馆一座。这与宣城在历史文化上的地位很不相称。既然市政府花了这么大代价打造宛溪河景区,就应该通盘考虑,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结合起来,在规划中有意识地建一些名人纪念馆之类的设施。

三、济川桥建议在原基础上进行修缮,以旧还旧。宣城现留存的古建筑非常少了,济川桥一定要保存下来。可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桥身加固,能保证行人安全过往,修缮后辟为步行桥。修缮此桥时,为了恢复原貌,建议将原桥墩上的铁牛重新铸造安放上去。济川桥改建为步行桥之后,可利用现存废弃的城墙砖,在桥西头重建阳德门,修旧如旧。目前,北门大唐公司在拆迁改造中将发掘到的城墙砖全部存放在仓库里,另外,我们还在南郊发现了大跃进时期搬运到那里的城墙砖若干,其数量足够复建古城门和部分城墙所用。这些城墙砖多带有古代宣城所辖诸县的字样,再将自来水公司院内原东门的一对石狮重新安置在阳德门口,可重现昔日阳德门的雄姿。青年路、江滨路一带防洪墙如果从防洪角度考虑非保留不可的话,是否可以从外观上把它做成古城墙的模样,与济川桥风格相协调,加上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今后把青年路至江滨路这一带建成有茶肆酒楼、古玩文房等店铺的文化一条街,适合旅游游玩和购物的需要。

四、建议在宛溪河通往开元寺塔的河岸边恢复重建开元寺水阁。历史上曾有水阁,下临宛溪,立于碧波之上,藏于翠绿之间。阁内题咏颇多。如唐代薛能《开元寺水阁》诗写道:“一阁见一郡,乱流仍为山。未能终日住,尤爱暂时闲。”最著名的诗句为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重建的水阁里面可以立一座石刻杜牧此诗的诗碑。

五、建议恢复重建谢公亭。原亭位于敬亭山下宛溪、句溪交汇的三汊河畔,南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送友人范云赴零陵之地。邑人为怀念谢守,于此建造一亭,取名为“谢公亭”。洪武《宣城志》载:“亭之西有修竹茂林,昔人卜筑其中,扁曰‘企贤’,兵火久废”。李白在《谢公亭》诗注中也写道:“盖谢朓范云之所游。”李白到此访踪,作有《谢公亭》诗:“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李白之后,谢公亭几成诗人来访宣城时的必游之地,中唐诗人姚合曾作《游谢公亭》:“行行方避梦,又到谢亭来。举世皆如此,伊余何处回。”清代诗人留咏亦多,此亭废于清初。重建的谢公亭中可以立李白《谢公亭》诗等诗碑。

六、为了便于以后开辟宛溪河河上旅游,建议沿河岸建几处系船登岸码头,既有实用价值,同时,也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

以上这些古遗迹如果能够在宛溪河改造项目中恢复重建,再和沿岸的龙首塔、开元寺塔、谢朓楼等古遗迹错落呼应,改造治理后的宛溪河沿岸将会成为宣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到那个时候,宣城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城才能真正名符其实。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