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自持不惶惑
原标题:守正自持不惶惑
作者:张硕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包拯“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寥寥数语,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清官形象跃然纸上。
笔墨纸砚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必不可少,然而包拯在离开产名砚的端州时,却没有带走一块。如此“不持一砚归”的行为,看似小事一桩,却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包拯守正自持的定力。
人生的格局与境界从来都不是由物质多寡决定的,正所谓“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外在的名利远远不及内心守正自持那般可贵。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往往取决于内心能否不躁动、不走神、不惶惑,能否始终坚持理想、付诸行动。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只有多一份守正自持,才能多一份坦然、欣喜,才能像公孙仪一样不被诱惑撼动半毫,嗜鱼拒馈;如子罕一般“以不贪为宝”,守正如初;如诸葛亮一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代先贤的这些事迹都以不同方式诠释了“不持一砚归”的境界和操守。
遗憾的是,总有人不懂得更做不到守正自持,从起初为小恩小惠所惑,到后来被人情世故所累,被贪婪欲望所控,逐渐走上违纪违法的不归路。不少落马官员都承认自己的问题正是从吃吃喝喝、收购物卡等小事开始。如此,无异于“温水煮青蛙”,让意志不坚者防线松动进而底线失守,受贪欲支配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如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忏悔称,正是由于纵容自己的贪欲,才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
“观操守在利害时”,面临艰难险阻时能勇于担当,面对风险诱惑时能守正自持,面对复杂情形时能明是非、知进退、有取舍、不惶惑,这些不正是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吗?
方志敏一生恪守清贫,从不随便动用公家一个铜板,对筹集的款项不贪不占,一点一滴都用于革命事业;“草帽书记”杨善洲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昔日荒山披绿装,他却始终淡泊名利;“治沙书记”谷文昌辛勤付出14载,让福建东山风沙岛变为鱼米乡,调回省城工作时,带走的只有两只皮箱、几袋杂物。这些优秀共产党员正是明白了“为谁辛苦为谁忙”的道理,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不停步、守正自持不惶惑,才能在多年以后“还是那个谦朴样子,还是那股赤子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就是告诫领导干部要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守正自持,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相关文章
-
全军只有一例,军长是大校,军政委是中将成就很大
-
颠覆观念:历史上真正的苏妲己 纣王并非荒淫无度?
-
朝鲜人民的真实生活 朝鲜人民生活现状
-
周恩来在重庆特园的统战工作
-
周翀揭秘丨闽江口马尾海战,“亚洲第一”海军,为何半小时全军覆灭?!快来听一听
-
雅雨书屋闲话水浒:公孙胜的“五雷天心正法”是什么来路?
-
深切缅怀王亚声大姐
-
周恩来多次检讨南昌起义失败原因 赞扬战友们的功劳
-
周恩来如何批评开国将帅:让谁罚站就罚站 让谁检讨就检讨
-
四大野战军有十三个司令员,他们分别是谁?最后都是什么军衔?
-
飒露紫是谁的坐骑,唐太宗李世民的坐骑(东征洛阳时用的)
-
84年,我们从未忘记!
-
张献忠巨额宝藏究竟埋在哪里?考古发现与藏宝图竟然非常吻合
-
二战日军罐头被保存,竟然还非常新鲜,专家给了两个字“保质”
-
二战时最幸运的战士,被俘后说服女军官报仇,两国元首为其授勋
-
1955年授衔了1000多名开国将军,如今依旧健在的,只剩这4位
-
中国历史上出将入相的四位文人统帅,诸葛亮上榜,第一实至名归
-
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渔夫误入古坟(与灵魂交流)
-
直指宿县!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中斩断敌人中枢的要招
-
寻找英烈后人|忠骨埋他乡寻找岳阳红军烈士俞荣华后人
-
辽沈战役中,被俘虏的四个国军高级将领,最终的结局如何?
-
抗战初期,此人是粟裕副手,建国后粟裕当大将,为何他仅授少将?
-
揭秘:1997年台湾曾想把核废料运到朝鲜处理
-
宋代钧窑瓷器鉴定方法与特点(钧瓷收藏必看)
-
中国最核心的省份,为什么最失落?
-
国葬第一人蔡锷:与小凤仙的真实关系并不亲密
-
栗战书:英烈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打击亵渎英烈行为
-
民进党在农业县为何惨败?宜兰墨绿村长:因为心都变质了
-
程万军:朱棣如何通过“东宫迎驾事件”驯服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