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鸦片战争:清朝为何不敢与英军死磕到底?

原标题:鸦片战争:清朝为何不敢与英军死磕到底?

1840年开打的鸦片战争,不仅是大清朝彻底走向衰败的开始,也是东亚世界永远被纳入世界体系的起点。

战争在世人疑惑的目光中开始,又以大部分惊讶的结果而告终。偌大的清帝国,被人数不足2万人的英印军队吊打一番。最终在1842年签署了著名的《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署现场

若是清朝在1842年选择将战争继续下去,不仅没有胜利的可能,恐怕连自己的帝国都会难以保住。到时候,不仅英国被迫出兵来占领更多地方,甚至还必须扶持一批同自己合作的代理人。至于远在北京的道光皇帝,则会因此成为亡国之主。

两年多的战争中 英军全程掌握着主动权

整场战争在1839年的零星冲突中开始,逐渐升级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清廷的贸易战争。最后还将英国政府本身也拖下水。可以说是一个越打越大,并逐步升级的过程。至少到1841年结束时,清廷在实际上已经预感战争的局势不妙。所以在1842年,顺水推舟的签订了《南京条约》。

占领虎门炮台后瞭望广州的英军

当时的情况是英军分别在珠江口、厦门沿海和杭州湾地区都占据了可靠前进基地。其中既有后来割让的香港岛,也有暂时控制的广州、鼓浪屿、宁波、舟山群岛等地。如果战争继续进行,那么这些基地将成为皇家海军封锁东南沿海的补给站。加上英军已经展现了北上大沽口的能力,让北京城里的皇帝也是坐立不安。虽然在开战前就已经预估英军具有海上优势,但清廷万万想不到自己在陆战方面也如此不堪。

原本被清廷寄予厚望的陆战 也以一次次惨败告终

更让满洲皇帝无法面对的困境,是英军通过占领镇江来威胁南京,并展示了自己有阻断京杭大运河的能力。由于明清两大帝国的都城都设在人口供养能力不足的北京,没有大运河输入江南的粮食等资源,就会造成粮食危机和朝廷信用危机。这对于依赖集权中心的老大帝国而言,等同于被人捏住了睾丸。

占领镇江的英军 已经具备了截断漕运的可能

如果道光皇帝继续一味的蛮干,或者是执行任何不利于结束战争的拖延政策。他的朝廷都会在英军撤退前失去对大部分省份的控制。他和自己的近臣集团一起,要么签订更加不利于自己的城下之盟,要么就只能退到诸如承德或盛京一类的老基地避难。

战争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 让道光皇帝意识到了巨大威胁

这样一来,原先效忠爱新觉罗家族的帝国,就可能分为不同程度的几大区域。既有皇帝和满蒙八旗贵族维持的东北部省份,也有名义上继续效忠皇帝的地方士绅联盟。甚至还有趁着乱世和经济危机,起兵作乱的各路反贼。这等于清朝皇帝、曾国藩-李鸿章和洪秀全的三国演义,提前上演。而清帝国本身在后来的优势,还会进一步被削弱。

皇家海军的实力 让英军可以随意出入沿海和长江各地

还是在两年多的战争中,清廷恐惧的发现了很多让自己不安的内部因素。在英军控制了舟山和宁波等浙东沿海地区后,找到了当地士绅组成了临时性的地方维持机构。当地人不仅没有为清廷继续守土,反而与征粮还会付钱的英军合作起来。如果战争拖延的持久,那么这些地方可能出现势力更为稳固的英国代理人。这对于非常重视控制江南的帝国来说,又是一种釜底抽薪。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 也不是事先预谋并一蹴而就的

英国人在早期,对于清朝的领土没有什么大的野心。但随着战争的延续,战略与相关政策是会发生变化的。类似的情况已经在印度次大陆上演过一次,完全有可能在远东也再来一遍。尤其当他们发现清廷已经在实际上失去对很多省份的控制后,就更加需要能够维持治安和保护贸易的合作者。一方面会继续占领珠江口和浙东,另一方面也会扶持周边区域的新领袖。哪怕还会和满清的皇帝签署协议,也不过是一个走流程性质的过场。

启用琦善去替换林则徐 是皇帝的必然选择

所以,《南京条约》实际上的对双方都比较合适的停战协议。英国获得了战争费用报销,并争取到了五个通商口岸的初步胜利。大清则在损失最小化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对大部分省份的整体控制权。

行事逻辑扁平而简单的林则徐 已经应付不了此类问题

这也是皇帝撤换强硬的林则徐,换上能打太极的琦善等人的原因。他们后知后觉的注意到,英国人并不仅仅是来讨要传统历史上的岁币。也不是来推翻自己,搞传统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因此,任何不影响自己根本利益的妥协,都是可以接受的事情。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