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为何城濮之战这么重要 城濮之战各个国家的下场

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当时,楚国可以说是势力强盛、声威方张。晋国自文公即位以来,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争夺中原霸权。晋、楚之战势在难免。这是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

城濮之战开始前,楚成王深知楚军战线过长,后方空虚,加之现在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决定撤兵,自率部分楚军退至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但统帅子玉刚愎自用,不听成王知难而退的告诫,坚决不撤宋围。成王亦存侥幸取胜心理,又给子玉补充了少量兵力。子玉为寻找借口与晋决战,提出晋要曹、卫复国才解宋围的要求。晋文公不好公开拒绝,遂将计就计,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必须以与楚断交为条件,同时扣留楚国使者,以激怒子玉北上决战。果然,子玉忿而北上,弃宋直扑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东北)的晋军驻地。晋文公下令全军"退避三舍"(一舍30里),以答谢自己过去流亡楚国时受到的礼遇和当时许下的诺言。这样既可以避开楚军锋芒,又可靠拢齐、秦军队,便于声援。

城濮之战中,子玉以为晋军畏惧,率军追至城濮。两军对垒,晋军分上、中、下三军部署:上军在右,下军在左,中军居中,先轸及晋文公坐镇中军指挥。楚联军亦按左、中、右三军配置:陈、蔡军编为右军,实力较弱;一部楚军编为左军,战斗力较强;中军为楚军精锐,由子玉指挥。

二十一年四月初二,决战开始。晋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右军发起猛攻,陈、蔡军一触即溃,全军瓦解。这时,晋上军竖起两面大旗,并在阵后扬起尘土,佯装后退。子玉不察虚实,下令左军追击。待其突出之时,晋元帅先轸指挥中军向其暴露翼侧攻击,断其退路,晋上军亦回头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见两翼均败,大势已去,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楚地。城濮一战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战后,晋文公被周襄王策命为侯伯,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之前,楚国的势力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黄河下游的大国,如齐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鲁、卫、郑、陈、蔡等国都已投降了楚人。一面狄兵也曾攻入王畿,逼得周天子蒙尘。……城濮一战,楚军败绩,南夷的势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势力也渐渐衰微下去,于是华夏国家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维持。

晋国击破了弥漫中原荆楚入侵势力,压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于是中原诸侯之逼于威势而附楚者,鲁、曹、卫、陈、郑等国皆脱离楚国复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后,晋国举办"践土之盟"。此次盟会,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 "侯伯 ",并给了晋 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 ,纠逖王慝 "的任务,晋拥有了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 "尚方宝剑 "。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