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女兵忆长征:成功劝导一百多敌人集体投诚
年近90的袁春明曾是长征队伍中一位默默无闻的后勤女兵。战争结束后,她同丈夫来到北京郊区,平静地做她的农民。
在过去70年里,不善讲述的她很少跟人提起当年随着部队转战南北的历史。但她的子女们至今以母亲的这段经历为荣。
给俘兵洗脸剪指甲理发
"我没有上过火线,也没有拿过枪。"现在的耄耋老人,当年还是红军队伍中活蹦乱跳的"红小鬼"。从家里跑出来,袁春明在战壕上当起了宣传队。参军之前,袁春明还没有名字,村里人都叫她"幺女",参军的时候,要报名字,15岁的"幺女"便叫了大哥的名字袁春明。 "我那时候的工作就是劝说敌人,给敌人讲共产党的好处。"回忆起当年的工作,老人格外兴奋,声音也提高了很多,"打完仗,敌人也不管自己的伤员,就跑掉了,这些战场上抬回来的敌军伤病员,就是我们的工作对象。"那时候袁春明最大的收获是,经过她们的宣传,敌人一次就有一百多号人集体投诚。
这个红小鬼在长征的时候老是打前站,从来不落后。最长的一次行军,开始说是十五里地,却一直走了三天三夜才扎营休息。老人回忆起那次长途跋涉,记忆犹新。
部队到了黄河边,遇到连日的大雨,河水猛涨,不知道水有多深,河有多宽。队伍在黄河边上一连停了三天,始终过不去。只好继续往北方走,寻找另外的渡河点。待赶到渡河点,已经是下午4点多,敌人已经赶上来把河封锁了,战士们只好再绕道北上。
这次行军,没有休息,走了两整天,到第三天傍晚,有人指着前面的山头对她说,"小鬼你看,就是那儿,快走,走到了有白米饭吃!"晚上六七点,部队才终于停下来扎营。早上集合的时候,袁春明发现后面还有人陆陆续续地刚走到。
那时候的"红小鬼"袁春明,不知道队伍究竟要走到什么时候,要去什么地方,只是一直走在前面,肩上还背着部队的一袋盐。当年的小鬼此时骄傲地说:"我一直没有落后,还给后面的人烧水喝。有能力的人才能为部队背盐背布!"
每天都在面对死亡
对于长征,老人记忆最深的就是天上轰鸣而过的敌机。敌机经常在红军的行军线路上低空盘旋,来回投弹轰炸,袁春明所在的队伍基本上是白天掩蔽,晚上行军。"早上9点多钟,我们躲在树林子里,一个接一个,后边人的头贴着前边人的脚跟,紧趴在地上不敢动,等飞机飞过了再走。一听见飞机来了,我们马上又趴下。"
当记者问起她害怕不害怕,老人一拍巴掌,大笑:"不怕!飞机在头上绕来绕去,我们队伍里也有人吓得哭。我就说哭什么哭,哭爹喊娘的也没有用,爹娘都不在了,我们大不了是一死。"
心愿
现在能查明的是,袁春明1917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县,自幼给人当童养媳,1932年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随部队从四川广元老家出发开始长征,次年到达陕北延安。自从离开后,她再也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甚至连故乡村庄的名字都忘了。
现在,远方跟她同名的大哥是否还健在?她给家乡写过信,却不知道信封的地址该写哪。几十年来没有亲人的消息,但她还是能够清晰地念叨三个名字---袁春明、袁江明、袁珠明。那是她的三个哥哥。
老人如今随自己的小儿子在京郊的农村平静地生活着。每天,她都会拄着拐杖去村头散散步,看看远方。
相关文章
-
新疆考古现“楼兰美女”,经考证其生前,容貌果然不出所料!
-
收复克里特:拜占庭伟大征服时代的序幕
-
萨达姆最骄傲的贴身部队,14万人为何临阵脱逃?其实另有隐情
-
日本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倒过来看“中国地图”,便恍然大悟
-
为何历史书详细讲了偏安的南宋,却对威震中亚的西辽一笔带过?
-
欧洲人从重大疫情中学到了什么?
-
希特勒眼里的二战巨头罗斯福和斯大林
-
毛泽东长外孙孔继宁:研究毛泽东思想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
-
中越边界谈判片断回忆
-
奠定“天下咸朝”的战役 姒启——甘之战
-
美国人认为的5大军事奇才,排在第一名的竟是一位中国人!
-
一战时的德国比二战还强大,最后为什么投降?
-
宝藏之谜: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宝藏在哪?
-
为什么有人会说“屈原是楚国人,不是中国人”,如何反驳这话
-
为情自杀还是妻子投毒?143年前的英国上流社会疑案至今无解
-
什么是西安?
-
这两位“领导干部”太不注意形象了,居然差一点就“大打出手”了
-
二战后苏联是怎么对待日本战俘的 四个办法一个比一个狠
-
大北方战争:瑞典为何主动进攻波兰而不打俄罗斯?
-
历史上唐伯虎的真实境遇如何?
-
流金溢彩—乌克兰博物馆文物及实用与装饰艺术大展:无极斋分享
-
建了38年的墨脱公路有多难?不断修不断被毁,工人从青春熬到白发
-
来来来,看看德国五六十年代的“如何找到并拴住有钱有势的男人”
-
土耳其各方消息矛盾!土总统称卡舒吉尸体还未找到
-
贾母,为何莫名其妙地对妙玉说:不喝“六安茶”?
-
肯尼迪遇刺后,那些嫌疑犯及证人,为何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
-
[图文]日本前“空军司令”称可能会用原子弹报复美国
-
141天战死134万士兵,平均每天死亡一万士兵,看好,是死亡
-
直面爱琴海,希腊为何对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