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三亚·团史天天学】第一百四十七期:听完这曲战歌,毛主席连声称赞三个好!

原标题:【三亚·团史天天学】第一百四十七期:听完这曲战歌,毛主席连声称赞三个好!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一曲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奏响,并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

(图片来源:延安文艺纪念馆)

1939年,在延安北门外,草色丰茂的黄土坡上,一个身穿土布军衣,赤脚草鞋的青年,正昂首挺胸,指挥着一群斗志昂扬的学生引吭高歌。这张老照片正是冼星海在指挥合唱队排练《黄河大合唱》时的情景。

这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抗日战歌,其诞生过程亦颇有一番传奇色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掀起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8年,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于延安创办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这年冬天,供职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参与主持抗战音乐工作的冼星海受邀离汉,来到延安就任鲁艺音乐系主任一职。

也是在此时,在延安以东100多公里外的黄河古渡口圪针滩,年轻的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正率领“抗敌演剧三队”准备从这里东渡黄河,前往抗日烽火燃烧正盛的第二战区前线慰问演出。沿途光未然目睹了我军将士在黄河沿岸,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过大江大河,以“必死的决心”保卫祖国的情景。正是这段黄河之畔的奔赴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来源。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