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一辈说黄鼠狼不能杀?科学研究表现,原来真的不能杀
原标题:为何老一辈说黄鼠狼不能杀?科学研究表现,原来真的不能杀
导语:为何老一辈说黄鼠狼不能杀?科学研究表现,原来真的不能杀
引言
在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入的环境中,人类也并未肆意破坏环境,换取更高的发展水平,这使得自然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契合。其实这种发展态度由来已久,《寡人之于国也》中就有“斧斤以时入山林”,老一辈人的口中也有类似说法,比如关于黄鼠狼,为何老一辈说黄鼠狼不能杀?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是因为传统思想影响,但其实科学研究表明,原来真的不能杀。
01
提到黄鼠狼这种动物,很多人都会想到种种负面描述,比如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说的就是黄鼠狼会破坏劳动人民的成果,使财产受到损伤,大多数人都会秉持着一种负面的态度去看待黄鼠狼,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深入了解了黄鼠狼的习性,你会发现黄鼠狼其实是以老鼠为主食,鸡并非它的觅食倾向。黄鼠狼之所以会偷盗农家饲养的鸡,大概率是因为找不到食物。
这是一种尤为无奈的选择,并非是偷奸耍横,只想破坏农家人的财产。或许是因为关于它的传说太过根深蒂固,让很多人都会先入为主地留下一种负面印象。实际上黄鼠狼对于老鼠的捕杀,能给农家带去显著成效,一只黄鼠狼一年可消灭近千只老鼠,足以看出它其实是对农家生产大有裨益。老鼠会很容易引发农民的厌烦,因为这种生物经常会偷吃粮食,再加上它身上携带有各种细菌,让人避之不及。
02
老鼠的行动又较为敏捷,想要捕杀无疑十分困难,这是很多人非常憎恶老鼠的原因,而黄鼠狼捕捉老鼠的习性,无疑能够给农民的财产提供一种保障。由此来看,黄鼠狼的天性能给人类带来益处,并非想象当中是喜欢偷鸡吃的动物。它实质上减轻了人们的负担,可以通过捕灭老鼠的办法,让农家人的财产不受到老鼠的侵犯。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老一辈说黄鼠狼不能杀呢?
03
根据科学研究表现,黄鼠狼的确能消灭老鼠,让粮食不受破坏,让人不免感叹,原来真的不能杀,这带有一定科学理念。我们应该听从这样的建议,而并非一开始就持有反对态度,其实一些俗语、歇后语等大多是建立在具有教育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式的补充。黄鼠狼和鸡作为对立面,用来讽刺那些居心叵测之人,并非是将黄鼠狼当作是以鸡为主食的动物。
也因此我们应该抹掉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去审视这些动物,不能够以偏概全,单纯建立在个人的思路之上,去衡量一只动物的价值如何。毕竟生活在自然界中,生物必须要形成稳定的食物链,这样才能保障种群数量。而恰恰是因为捕捉老鼠的天性,才使得黄鼠狼身上具有对我们有利的一面,因此如果再度看到黄鼠狼之后,一定不要随意捕杀。
结语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注意到先入为主可能招致的祸端。毕竟一个观念的形成可能会存在误解,如果不加判断就任凭感觉直接下定义,很有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对于为人处事十分不利。应该站在较为全面的角度上去评判人与物,让自己获得更为准确的定位,不至于因为误解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至于黄鼠狼,我们要认识到它对于人类的有利之处,不能赶尽杀绝。
相关文章
-
甄嬛传剧中,安陵容后宫之争失败一开始看透,都是这些原因导致
-
现实中狙击手可不会像《拯救大兵瑞恩》中那样,因为这是找死
-
二战军力排名,第九意大利,第一德国,中国第几?
-
16岁提帮功身份高贵,拍摄全家福稳居C位,把苏提达都挤到角落
-
霍元甲暴打英国大力士真相揭开专家:对方是杂技员,根本没交手
-
小刀会起义:一场发生在上海的反清复明事变
-
苏联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为何粮食却经常不够吃
-
[图文]罕见的解放初广州陆海空三军女战士合影照
-
[图文]薛岳将军曲折艰辛的抗战经历
-
乌干达总统外访后国内发生巨变,带1500名死士回来,结局怎样?
-
明明英国在身后是个大威胁,德国为何放弃英国,转去进攻苏联
-
三国合肥之战:孙权竟差点被张辽所斩杀
-
二战巴黎解放时的真实老照片:为法国荣誉而战,德军最终被驱逐
-
揭秘日本武士道 武艺高强的武士死于枪火之下
-
剧中那些出众的风尘女子,不搔首弄姿,照样能惊艳卓绝
-
开山岛上过新年,年味别样浓!
-
孙中山为何要让国人少吃肉多吃素?
-
军迷必读的德军三大文件:隆美尔战时文件,闪击英雄,失去的胜利
-
二战德国闪击丹麦,美国为何占领丹麦属地格陵兰岛?
-
俄罗斯士兵为救中国记者而牺牲,记者答应照顾其妻儿,现今如何?
-
英国元帅和中国上将比试枪法,结果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
当高产成为劫难──美洲作物究竟为非洲带来了什么
-
史上规模最大的钢铁对决!两军出动8000辆坦克,该国损失6000辆
-
一封向蒙古大军挑衅的信,让这个500年的帝国灰飞烟灭
-
苏联租借戈格兰岛,芬兰为何宁可战争也不租?
-
如果清军不南下:明朝和闯王都能打下多大的版图?
-
江苏挖出一具红色棺材,距今700年光亮如新,照过X光后专家沉思了
-
欧洲人从重大疫情中学到了什么?
-
核潜艇通讯:决定全球海洋归属权的暗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