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产成为劫难──美洲作物究竟为非洲带来了什么
原标题:当高产成为劫难──美洲作物究竟为非洲带来了什么
284
美洲玉米传播路线图
“高产”与“劫难,这两个词语初看之下扯不上半点关系:能让人吃饱吃好,怎么会是坏事呢? Cherniwchan和Moreno-Cruz即将刊出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奴隶贸易盛行时期的非洲,高产作物的引入,一方面增加了人口贸易、提高了各地出卖奴隶的数量;另一方面,高产作物既没有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也没有减少冲突发生的频率。
“哥伦布大交换”深刻改变了世界各大洲的作物类型,非洲也不例外。16世纪以降,欧洲人将玉米、木薯、甜薯等多种美洲作物携入非洲。其中传播最快者,是在西非登陆的玉米:17世纪时,玉米的种植范围已深入西非海岸500公里有余;又100年后,玉米已成为了西非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它美洲作物的传播则没有这么迅捷:以甜薯为例,尽管葡萄牙人在16世纪时也将这一作物代入非洲,但直至19世纪,甜薯的种植范围仍相当“零星”。
表1 不同作物每亩平均可产出的重量(中)与热量(右)。从上往下:黍、玉米、木薯、甜薯、白薯
为何独受钟爱的是玉米呢?“营养产出-所需劳力”间的权衡可以解释这一差异。一方面,如上图所示,单位面积上玉米产出的热量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相比其它作物,种植玉米需要投入的劳力较少。作者引述非洲农史方面的研究文献说明:在当时可选择的各类粮食作物中,考虑收获、贮藏和运输等生产环节在内,种植玉米所需的劳力是最轻的。此外,玉米还具备耐贮藏、易运输、未成熟时亦可食用、抗雨水及禽害等较为独特的优势。
鉴于玉米在各类美洲作物中的独特作用,作者选取玉米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文章为此收集了多种数据:首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作物适种度数据的基础上,作者构建了各国内部玉米及其它美洲作物的适种度;其次,从Nathan Nunn等学者的先行研究中,作者获取了各国各时段的人口、冲突及奴隶贸易信息;最后,文章还收集了各国各时段的城市化率等指标。以上构成了一套绵延近千年的面板数据。
图1 非洲各地的玉米适种程度
由于玉米引入各地的具体时间已很难考证,文章转而利用前述面板数据,估计以下交互项对经济发展及奴隶贸易等指标的影响:“反映各国适种玉米的面积多寡的指标”乘以“是否位于1700年之后”。18世纪上半叶是玉米在整个非洲“开花结果”的主要时间段。控制初始发展水平、崎岖程度、到海岸距离、疟疾及昏睡病、时间及国家固定效应等诸多指标后,若交互项系数为正,则引入玉米产生的影响为正;若为负,则说明引入玉米的影响为负。
估计结果如下:首先,1600-1900年间,玉米的引种平均而言导致当地人口密度上升22%,大致可以解释同一时期人口密度上升中的23%;其次,同一时间段,玉米引种平均而言导致当地奴隶出口数量提高24%,大致可解释同一时期奴隶贸易扩张中的7%。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对人口密度的正面作用随时间推移而增强,对奴隶贸易的推动则是先增强后减弱;最后,对同时期的城市化率及冲突频率,玉米的引入没有带来显著的变化。
图2 前述交互项系数的历时变化。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系数大小,虚线代表95%置信区间
文章对前述结果做了多种稳健性检验。首先,以引入玉米之前的数据做安慰剂检验,结果保持一致;其次,考虑其它美洲作物的引种不会影响前述结果;再次,无论是适种度还是冲突,作者都在回归中运用了几类不同的指标,结果均保持一致;最后,引入“本地作物”等多种控制变量亦不会改变估计结果。
总之,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高产作物没有为非洲带来我们期待中生活的安宁与富足,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奴隶。这一结果也与之前Nunn与Puga的研究遥相呼应:在奴隶与殖民贸易盛行的年代,那些崎岖的地域反而有优势——外来者难以在这些地方大肆攫取,伴随沃壤的反而是祸乱。这些意味着:技术的进步并不当然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到技术能否惠泽大众,制度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文献来源: Cherniwchan, Jevan, and Juan Moreno-Cruz. "Maize and precolonial Africa." Forthcomi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轮值主编:何石军 责任编辑:彭雪梅
相关文章
-
解读:彭德怀和陈赓吃饭的时候,为何陈赓要把肉故意藏起来?
-
中国从苏联购进3台RD120发动机,专家拆解却仅用了5天时间
-
人口不到印度2%的锡克族,为什么能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民族
-
1983年昆仑发生了什么?为何研究专家仓皇出山,至今派人守山?
-
从古代“猴子骑驴”到抗战高头大马,日本骑兵到底发生了啥?
-
打仗时若发现此动物,为什么要第一时间击毙?全是鲜血换来的教训
-
[多图]德国达豪集中营:充满血腥回忆的人间地狱
-
老照片30年代的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苏式装备
-
匈奴使用细菌战?汉武帝征战匈奴为何失利?
-
马上评|大同被点名批评,古城改造如何延续“人气”?
-
八十年代初本溪老照片:时代印记的老火车站溪湖剧场里看二人转
-
她是奥斯卡影后,婚后数月便遭遇出轨,出车祸后被丈夫拔掉呼吸器
-
二战后,在关岛密林中过了27年野人生活的日本兵,结局如何
-
美军投下原子弹后,若日军还不投降,为什么说美军不会再投了
-
格鲁吉亚与俄罗斯 奥运会期间战争之谜
-
日本大正天皇葬礼罕见彩照:场面恢弘,与生前被嫌弃形成鲜明对比
-
岳不群的妻子为何叫宁中则?金庸给人物取名大有深意
-
红军东征:中国革命战略转变的底蕴和契机
-
中国未参加一战却参加了伦敦胜利大阅兵,气势压倒日本
-
招贤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2022年度第一批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招聘公告
-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为何三次科考皆名落孙山?
-
结合宛溪河改造,规划一个历史文化街区
-
以色列为何不归还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
路易十四为何一生不洗澡?他身上到底有多臭?10米开外臭气熏天
-
[图文]西安事变后群龙无首的东北军命运将如何
-
史迪威为什么称赞广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
飞行员丈夫在二战失踪,妻子苦等70年不嫁,终于发现真相泪崩
-
三国合肥之战:孙权竟差点被张辽所斩杀
-
三国时日本女王向中国称臣,被封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