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和明察下情的重要性:晋文公攻原的故事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右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相关文章
-
党史百年天天读·8月16日
-
南齐宣城太守谢朓与宣城关系新论(上)
-
淮海战役全歼黄维兵团,获取的最大红利是什么?
-
圆头龙:北美洲小型食草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美国)
-
古代的“快递”行业有多恐怖?睡觉三不离身!
-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天意还是巧合?
-
宋仁宗张贵妃的爱情故事 宋仁宗张贵妃关系如何
-
矮暴龙:北美大型食肉恐龙(长7米/与霸王龙媲美)
-
古代朝鲜把汉字誉为“苏合之香”,今天高中生也要掌握二千汉字
-
毛主席畅游长江: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
刘询下一代皇帝是谁 他是汉宣帝刘询和妃子的孩子
-
麻沸散源于哪个朝代
-
“慎始”才能“善终”
-
薛宝钗真是千金小姐?贾母用一盘饰品揭开真面目:不配跟林黛玉比
-
揭秘: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
观音给的三根救命毫毛,为何孙悟空只用了一次?他在提防谁?
-
老一辈革命家的春节轶事
-
揭秘:为什么说志愿军上甘岭最后取胜的关键,是12军的参战?
-
看不懂春秋战国,就看不懂中国和世界
-
古代夏天没有蚊香,古人如何防止被蚊虫叮咬
-
古代手握重兵率军戍边的边将,为什么在宋朝以后就很少起兵造反的?
-
朱元璋文字狱之谜 揭露朱元璋时代的文字狱的可怕性
-
刘少奇为何被誉为“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
-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谁?他四面受敌最后只剩下28名将士
-
本草纲目是谁创作的?他用了多长时间完成这部大作
-
清朝最后一位太监自述:晚上伺候皇帝和妃子,鞋子里一定要藏这个
-
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大多数地方却看不到树!
-
志愿军里唯一的一等功女兵,回国后不提功绩,晚年却向社会求助
-
【专稿4】东方天亮时,已是霞满天——纪念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自西柏坡进京七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