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宣城太守谢朓与宣城关系新论(上)
原标题:南齐宣城太守谢朓与宣城关系新论(上)
谢朓与宣城关系新论(上)
陈虎山
第582期
谢朓(464—499),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和最为知名的宣城太守。“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唐代政治家、诗人刘禹锡所盛赞的名齐五岳之山,便是享誉中外的敬亭山。明朝进士、兴国知州高维岳在《敬亭山记》中曾这样写道:“敬亭混沌于上古,疆理于周汉,而名胜于晋唐。玄晖发其藻,太白扬其辉,云蒸霞蔚之色,珠蜚玉贯之文,渐振振矣。” 一个千年前的太守与他任职之地文化建设的肇始与流播,关系如此密切,实属罕见。谢朓和宣城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一言以蔽之,便是朝廷的重用者、美丽宣城的发现者、中国诗文化的创新者,并因此奠定了宣城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地”特质,即重镇之地、秀美之地、创新之地。新常态下,围绕谢朓创造的“三地”打造宣城的文化品牌,或可为古老宣城别开文化强市之蹊径。
01 谢脁守宣城——是贬谪还是重用?
在谢朓与宣城的关系中,首要一条,即谢朓任宣城太守是被贬斥还是受重用?习惯说法是,谢脁是作为一个失意文人被人排挤到宣城的。其实不然。
谢朓,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南齐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其高祖谢据为东晋大政治家谢安之兄。祖父谢述,吴兴太守。祖母是曾任宣城太守的著名史学家范晔之姐。父亲谢纬,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朓与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同族,因其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时称“小谢”。《南齐书》本传称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谢朓既出生贵胄世家,又少年才俊,故得以早入仕途,为南齐多个藩王所重,先后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 之一(萧子良为南朝齐武帝第二子,喜好文学,招纳名士,一时天下才学皆游集府中。其中王融、任昉、谢朓、沈约、范云、陆倕、萧衍、萧琛声誉最隆,人称竟陵八友)。永明九年(491),随王萧子隆出任荆州刺史,谢朓也跟着到了荆州。由于谢朓文名日高,遭人陷害,于493年被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掌中书诏诰,为皇帝起草诏书政令,因祸得福地成了皇帝的近臣。
但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回到京城的谢朓亲眼目睹了庙堂之上腥风血雨的权力争夺,先是宰相萧鸾相继废杀两个荒淫的暴君——郁林王萧昭业和海陵王萧昭文,接着当了皇帝的萧鸾又大杀齐高帝萧道成的子孙,与谢朓关系较深的竟陵王萧子良、随王萧子隆都在这场权力的争夺中被杀,特别是有恩于谢朓的萧子隆的死,对谢朓打击很大。
所幸的是,建武二年(495)夏,谢朓终于得了一个外任宣城太守的机会,因此得以暂时逃离他并不善于应对的政治漩涡。谢朓离京出任宣城太守,素有被贬之说,认为“(谢朓)由京官出任宣城太守,正是政治上受排挤而造成的一次跌宕。他的心情是极端痛苦和矛盾的。”其实,考校历史,谢朓外任宣城太守,不仅不是贬职,相反还是他深得新任皇帝萧鸾(齐明帝)信任而被重用的结果。理由是:
第一,从东晋至隋朝统一的整个南朝近300年间,到宣城当太守的,都有一个“非亲贤不拜”的规矩,所谓“亲贤”照现在的话讲,就是“靠得住有本事”。
第二,更重要的是,宣城是齐明帝萧鸾的封地,萧鸾在当皇帝之前曾经先后被封为“宣城郡公”和“宣城王”。萧鸾挑选谢朓到自己的封地任太守,说明他视谢朓为亲信。
第三,从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的心情和作为看,谢朓的心情是兴奋的,作为是积极的,完全不是受打击、遭排挤的模样。谢脁在离京赴宣城途中,曾兴奋地写下了一首名诗《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茲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谢朓在诗中淋漓尽致地抒发心中所怀,庆幸自己得到皇帝的赏识和理解,“既欢怀禄情”“终隐南山雾”,既无需放弃仕途,又能远离尔虞我诈的现实,在追求“仕隐”的境界里实现“自保”和心理平衡,真是一举两得的选择。在谢朓看来,世上简直没有比这更让人惬意的事了,“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所以到宣城后,谢朓在陶醉于敬亭山的奇异美景之余,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如何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游敬亭山》),无睽,就是没有背离的意思,表示只有把宣城治理好,才能对得起皇帝的信任。或许,正是这样的感恩之心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兼济天下”之情怀的合力作用,促使谢朓为宣城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官清政廉,治绩显著。如他一到宣城就整顿吏治,“止贪竞”“厉廉耻”(《始之宣城郡》),并深入民间慰问百姓,抚恤贫病,重视生产,“视农正”“抑工商”“省兼并”(《赋贫民田》),如此等等,深受宣城百姓爱戴。
两年后,即建武四年(497),治理宣城有功的谢朓受到齐明帝萧鸾更大的信任,被任命为皇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任地位比宣城更重要的南东海郡太守(治所今江苏镇江)。也正是在此任上,谢朓“大义灭亲”,向明帝告发了岳父王敬则的谋反活动,倘若不是深得皇帝信任,一生谨慎的谢朓断不会有此“逆亲”之举的。事后,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对皇帝的重用,谢朓再三上表辞让,皇帝坚决不允。499年,谢朓遭到图谋篡夺的始安王萧遥光的陷害,被下狱致死,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谢朓认为自己受恩于高宗(即齐明帝萧鸾),不肯与反叛者同流合污。
谢朓在宣城除了整顿社会风气,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外,对当时朝堂之上的纷争也没有忘怀,相反,对国家的前途还表现了深深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集中体现在他的另一首名诗《高斋视事》中:“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这是谢朓任职宣城期间抱病工作时写的一首诗,病中的诗人想到的是国家之病,是朝堂内外“纷诡”“非一”的权力之争,想的是如何实现政通人和,是“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这些诗句,读后颇能让人联想到范仲淹所说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忧乐”情怀。试想,一个因政治上遭受排挤而一心悠游山水的人,思想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吗?谢脁后来之所以在世人的心目中成了失意文人,大概与他的悲剧结局和李白“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的吟咏多有关系。
总之,谢朓不是以遭受压抑的“悲戚”心情来宣城上任的,正因如此,他才以诗人的慧眼发现了宣城的大美。
(作者系中共宣城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相关文章
-
河北中山简王墓发掘,出土了黄肠石,揭开关于墓葬的千年“谜”团
-
这个被人拾到特殊的印,究竟有什么不同,到底隐藏了什么真相
-
明版历代史论《刻历朝捷録大成》
-
秦国一共存在了多少年?最终又是为何灭亡的
-
古代结婚,女方会陪嫁两样奇怪的物品,要是今天的人绝对不会要
-
开国将军谭冠三之子谭戎生为何在这场演讲中数度落泪?
-
为什么说六国其实被楚国灭了?看秦国下场就懂了(秦朝统一六国)
-
国家安全部最后一位红军战士、硬核“国安爷爷”孙彪逝世
-
读中国历史,这条线索不可不察
-
日本侵华时期,为什么不敢摧毁故宫
-
民进党在农业县为何惨败?宜兰墨绿村长:因为心都变质了
-
晚晴最后一位铁帽王爷,沦为车夫后意外获得13亿,晚年却依旧悲惨
-
制衡有术|追求权欲,太监中战斗机,宦官擅权皇帝为何无法制止
-
神秘消失的宝藏:法门寺地宫埋藏千年的秘密(图)
-
雍正是几阿哥 康熙九子夺嫡为何唯四阿哥胜出
-
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是不是很漂亮?事实可能难以接受
-
古代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屁股?网友:擦得屁股疼
-
李先念晚年最后悔的一件事:常常独自默默掉眼泪
-
《弟子规》式的“伪国学”,为何让无数家长趋之若鹜?|思想界
-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权势滔天,却死在了亲外甥手中
-
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扎撒令”究竟是什么?为何说能统治世界?
-
趣说“元旦”:春节、阳历年傻傻分不清楚
-
地藏利生宝印——龙腾印
-
南宁这家烧腊店,清朝光绪年间就有了!你吃过吗?
-
古代文化常识 | 不做最好的别人,只做最闪耀的自己!加油~
-
看松阳怎样拯救老屋(文明之声)
-
晋文公伐曹的原因:“雪中送炭”竟救了僖负羁
-
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等于现在多少白酒?
-
解读樊绰《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