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向靖国神社泼油漆的中国人,被抓后结局如何?
原标题:19年前,向靖国神社泼油漆的中国人,被抓后结局如何?
异国街头,大规模的中国留学生游行示威的视频曾深深震撼着我们,在众多的国际外交事件面前他们都勇敢地站了出来,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与护国之志。
诚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捍卫中国的权益,但在这些抗议的背后,不乏在游行中被伤害的爱国者,每每让人心痛愤慨。同样的,有这样一位留学生,他曾向靖国神社泼油漆,那这个事件后续如何呢?
结果不尽如人意
此次靖国神社泼油漆事件的主人公名为冯锦华,1970年出生于山西太原。由此次油漆事件我们便可以认识到冯锦华本身就是一位坦坦荡荡的爱国人士,但出于一些原因,对于日本有些抗拒的他,1994年还是遵从父母的安排去往日本留学。
留学期间,冯锦华从一开始对日本人的不信任,在经过一段相处后,到被日本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尊重与善良所打动,一直以来对日本形成的刻板印象也就此发生转变。
在毕业后,他顺理成章留在日本工作,而变故就在这时候发生了。
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二战的挑起者,在战争期间对亚洲很多国家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然而,即使在战败后,在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纪念碑下跪的时候,日本仍然执迷不悟,不仅全盘否认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且屡次挑战受害国的底线——日本多任首相公然参拜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是什么?里面祭拜的大多都是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本士兵,他们是二战中的施暴者,也是日本犯罪的证据,更是被侵略国家伤痛的来源。
而这次油漆事件就来自一场首相的靖国神社参拜活动。
2001年8月13日,当时任首相的小泉纯一郎第一次参拜靖国神社,这对亚洲邻国无疑是一场挑衅。正如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中,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所言:如果安倍真的对邻国怀有敬意,真心想改善同亚洲邻国的关系,他就不应该去靖国神社,而应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恰是此次事件使得冯锦华感受到了“欺骗”,对日本民众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对日本方面的行为全然失望。如上述所说,冯锦华自小生长在国家的培育中,铭记历史、在苦难中前行的中国精神筑就了他的信念体系,面对这近在眼前的扭曲历史、泯灭良知的行为,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懑,他决定做些什么。
2001年8月14日下午四点,冯锦华向公司请假,去实施他的“计划”。他先是购买了大量红色和黄色的油漆——这是国旗的颜色,并确认油漆喷涂完成后无法清洗,随即他只身前往靖国神社。
看着周边布满警察的防卫,他也有过迟疑,想到未来的事业前途,想到家乡的临产妻子,但事已至此,他不可能放弃。
于是他尽力找寻解决办法:在靖国神社南门防卫较为宽松,趁着警察不注意,他在石雕上喷下“该死”两字,快意驱使下,他继续往前,在门口也开始喷漆,即将完成时,一名警察意外发现了他,他索性继续喷,直到增援到达被逮捕。
冯锦华留学期间是专攻法律,本以为喷涂油漆最多被关押10天,然而事与愿违,他被告知东京地区检察厅以“毁坏公物罪”起诉了他,此时他才意识到了事件的严重性,但他说他并不后悔,“我既然已经做了,就一定敢于承担。”
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大使馆介入,基于喷油漆事件的政治特殊性,中国外交部也表示希望日方从轻处理。最终冯锦华被日本法院以“损坏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期3年执行。
“被毁”的前途?
10个月刑期很快过去,但冯锦华却也无法继续在日本工作下去,多年在日本的奋斗成果毁于一旦。
19年过去,意气风发的青年人现在已经50岁了,当年的事件不仅长久地停留在中国人的心头,也影响了他这19年来的生活,本是前途大好的有志青年,却因为此次喷油漆事件一直无法进行稳定的工作。但能说他的行为是错的,是不值当的吗?答案显而易见。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一行为本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都应该坚守信念,中国是最崇尚和平的,中国人民也只是为了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秉承着这一原则,一切行为才意义重大。
而日本方面的所作所为使中日关系和国际形势都陷入了紧张态势,他们显然是无意于和平构建的,这直接引起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的谴责与不满,是对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日本方面必须对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消除有所行动,而不是一味地狡辩、掩盖。
冯锦华向靖国神社喷油漆固然带有冲动因子,未思虑周全,但无可厚非,“国难当前”,中华儿女须挺身而出,喷油漆事件后,冯锦华回国,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之人,他们还一同参加了很多抗议活动,像浩浩荡荡的“保钓运动”,他也作为组织者参与其中,国家领土寸土不让,这是一位中国人最基本的认识。
爱国有千万种方式,冯锦华他只是选择了最为直接、最具冲击力的一种,而这带来的影响也是极为重大的。正是像他这般的中国留学生同样在外斗争,中国的国际外交事件往往会有所缓和,毋庸置疑,他们为中国贡献心力,在爱国道路上日渐强大。
与此同时,据中国网报道,从抗议示威到对话交流,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方式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极有效地降低了留学生们受到伤害的概率,体现了留学生们面对问题时想法的转变与成长。
冯锦华行为可敬,向我们展现了一名中国人的拳拳爱国之心。海外中国人同我们一样,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保卫祖国,也在不断完善、持续进步。
相关文章
-
162岁的狗不理,为何卖不动了?游客:1个包子38元,还没贵的道理
-
山东青岛:王哥庄馒头是怎样做大的
-
尹检顺长博开讲:湖南史前白陶考古发现与研究,湖湘白韵流播千秋
-
同处于一个时期的慕容龙城和段思平谁厉害?为何?
-
四川安岳有个“天书”对联无人认识,再不揭秘,以后就更看不清了
-
二战中途岛大海战,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一开始就出现重大失算
-
印度尼西亚由上万岛屿组成,为何很少出现分裂现象?
-
长征出发地历史揭秘:30万人保守撤退秘密
-
谢茂松、牟坚:理直气壮向世界展示德义外交
-
二战结束后,末代台湾总督、日本人安藤利吉最终到哪里去了
-
“狼群战术”让德军在二战中横霸海面,日军为何不用此对付美军
-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赢得最惨烈的一战,日军被逼得自杀谢罪
-
[图文]朱德一封电报吓退胡宗南大军
-
抗美援朝前,毛主席下死命令:解放军必须改名,之后众人恍然大悟
-
“罗马的脉搏,是竞技场上的黄沙”——被曲解的古罗马角斗士
-
日本天皇首次访华,晚宴上一道菜被要求撤下,为何会遭到中方拒绝?
-
虚张声势:越南黎朝的扩张与明朝朝贡体系崩溃
-
他是桂系三号人物,军阀时期多次反水,抗战中却守住底线大败日军
-
《因法之名》如果陈谦和没有隐藏指纹,许志逸恐怕还是会含冤入狱
-
美军找到拉登后,本来可以轻松活捉并审判他,为何却直接击杀
-
魏晋时期,围棋是如何成为大众所喜爱的娱乐项目的呢?
-
日本武士打仗时,背上为啥要背个“母衣”?
-
斯大林曾配备了很多替身,如果都没人认出斯大林和替身怎么办
-
德媒:见证历史上最强大中国的回归
-
从前跟风讨厌浣碧,如今才发现,她是剧里难得的好人
-
陈永贵墓,台阶数意义特别,晚年按照邓小平意见,给予副总理待遇
-
朱可夫临危受命大打出手,收复叶利尼亚突出部歼灭德军2万
-
这支皇室后人,到现在都坚持近亲结婚,称:只为血统!谁劝都不听
-
美国西部第一快枪手:正面单挑杀百人,第一次背对大门坐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