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茂松、牟坚:理直气壮向世界展示德义外交
原标题:谢茂松、牟坚:理直气壮向世界展示德义外交
中华文明的底层结构是礼乐文明。礼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相见尤其是士阶层相见要有士之礼,以示相互敬重而不轻慢。礼的无所不在,显示出中华文明精神品质所达到的高度,中国因此被周边国家赞为“礼义之邦”。礼既是处理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可谓是礼义外交、德义外交。
西周、东周时期诸侯国与国之间相交的原则毫无例外是礼义、德义的价值原则。春秋时代常被批评为“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但我们从《左传》中还是可以看到礼乐精神的延续。春秋时代两国交战往往不以杀伤为目的,更有不少交战双方因为看到对方显示出礼而主动停战的例子,甚至有交战一方面对对方大败而有战车陷入泥泞中时,主动向对方提供技术帮助的例子。
诸侯国间在平时交往中就更加不忘有礼。当时在外交场合经常引《诗》。《诗》教被认为是“温柔敦厚之教”,外交场合大量引《诗》,绝非夸耀文学修养,而是要委婉地传达政治意图,而相关政治意图是合乎礼义的。各国使节之所以能引《诗》,是因为他们享有共同的教养及更深层次的礼义、德义价值观。使节若对于对方引《诗》无感,或者不能准确理解、把握所引《诗》的深层次政治秩序安排而第一时间作出合乎礼义的回应,则会被各国所耻笑。闻一多在《诗与批评》中认为“春秋时代是一个相当美好的时代,那时候在政治上保持一种均势”。政治保持均势的根本在于礼义的维系与存续。大国以礼义来“尊王攘夷”,而小国同样可以基于礼义理直气壮地指责大国,大国若理屈词穷也不得不作出让步、不敢明目张胆地以武力相加。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作为全书开端,背后有其深刻的政治哲学逻辑。当周天子对于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不仅不加以讨伐,反而基于自身弱势而册封三家时,就等于自我放弃了礼制,放弃了礼义、名分的价值观,也就不能再保有天下。
吕不韦召集门人著《吕氏春秋》,实际上是为秦统一六国而做的学术、理论准备,可惜没有被秦始皇采用。《吕氏春秋》强调治理国家、天下都要以德义为价值原则。而秦王朝因以严刑酷法治国而很快灭亡。汉朝吸取秦的教训,以礼义、名教治理天下,同时对于秦的郡县制最终加以继承。
秦代以降,汉、唐、明、清等大一统国家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都遵循德义价值观。明朝时有日本使臣到中国来,明朝皇帝问到日本的风土人情,使臣写了《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这首诗来作答:“国比中原国,人如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表示日本的礼制从中国汉唐学习而来,并与中国完全一样,这正显示了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底层结构是礼义、德义外交的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时,以明朝国力之盛,却没有对周边国家采取殖民霸权政策,而是实行“以大事小”“厚往薄来”的德义外交,显示出和平共处的精神以及责任担当。
相关文章
-
她出身于上流社会,却甘为艺术献身,成为日本最好的艺伎
-
德意志第三帝国和罗马有啥关系?“骡马”倒是真不少!
-
[多图]清朝海军剪辫扬威八国之旅
-
世界本是一阴一阳,洞悉底层逻辑,万事可期
-
丰臣家为何倒台,与一场“侵华”战争分不开
-
话说世界系列:近代德国外交的转变,从玩八个球到只玩一个球
-
这个主题巡展正式启动!展览将延续至明年3月→
-
百岁老兵刘明基:“我为远征集团抗弹药”
-
这位德军元帅指挥70万军队战胜560万苏军,战后被西方奉为座上宾
-
【今日历史】11月7日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
埃及金字塔发现2200年前飞机模型!专家:纯金打造,价值连城
-
古人为何宁愿遭受酷刑也不自尽?
-
中国陵墓几乎被挖空,为何韩朝陵墓却无人敢盗,原因其实很简单
-
《扫黑风暴》:杀手老宁向来行事稳妥,为何没有完成任务?
-
波音737机长分析印尼坠机:飞行数据异常,或存机械故障
-
[图文]第一艘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诞生始末
-
非洲为什么有两个“刚果”国家,它们是怎么来的
-
清朝军舰“海圻号”曾计划环球航行
-
这个千年前的奢华酒杯,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
被苏联波波沙打魔怔了吧?二战德军的双弹匣MP40是怎么回事儿?
-
宁德福安又杀出藏市“黑马”:47岁IPO敲钟,市值33.87亿
-
二战最怂强国:海军世界第四,陆军欧洲第一,四十天就被打垮
-
圆桌|历史下的危机与危机中的历史(下):回应与对话
-
匈奴并非不可抵挡 卫青与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原因
-
来源:杭州运河大剧院
-
老照片:二战德军想吃猪肉怎么办?
-
如果历史人物在“夸夸群”里会怎样呢?
-
上帝之鞭阿提拉:为何迅速崛起又快速湮灭?
-
瓦良格号进入地中海时,为何没有走苏伊士运河,却绕过整个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