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出发地历史揭秘:30万人保守撤退秘密
新华网南昌8月5日电(记者 余孝忠、陈春园) 8万多红军主力在一个县城内外集结、休整了长达10天时间,之后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国民党谍报部门却对此一无所知。72年前,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被今天的党史研究者赞为奇迹。
1934年10月7日,中央红军主力各部陆续从战场上撤退,奉命到于都河流域北岸大集结,为突围转移做出征前最后的补充、休整。于都县城内外,军旗猎猎,战马嘶鸣。
于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卢旗英告诉记者,当时于都县的辖区面积比现在还小,人口有30万,是中央苏区建立最早、最巩固的"全红县"之一。为了确保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安全集结、顺利转移,全县的男女老幼全都动员起来了。家家户户送儿送郎当红军,为部队征集粮食、筹集军费和各类军需物资。
据当地史料记载,长征前夕,有一万多于都子弟报名参军,1万多民夫参加了运输队、担架队,随红军突围长征。当地老百姓还自发组成大批慰劳队,带着鸡蛋、猪肉、草鞋等慰问红军战士;妇女们组成洗衣队,帮红军洗衣服。不少群众家里还主动担负了安置红军伤病员、抚养红军后代的任务。
有党史研究者做过测算,十万人马的部队,一日三餐就要上千担稻谷。此外,每个红军战士的粮袋里最少还要带上3至5斤米。在那个艰苦岁月,一个小小于都县城的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把上千担稻谷碾成米、烧成饭,其加工、搬运、燃料都是一项非常惊人的工作。没有于都人民全力以赴的支持,简直无法想像。
在全力以赴支援红军的同时,30万于都人民实行赤色戒严,严密封锁消息,并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使国民党的探子成了一无所获的"聋子""瞎子"。今年98岁高龄的于都籍老红军曾福祥告诉记者,当时国民党的飞机成天在苏区上空盘旋,一发现红军目标就狂轰滥炸。为了不暴露目标,红军白天隐蔽在树林里,晚上才开始渡河。
为了确保红军安全渡过于都河,于都百姓协助工兵,每天下午4点钟开始架设临时浮桥,晚上8点以前完成,红军通宵达旦夜渡于都河,第二天早上7点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分散隐蔽在河岸边,不留任何痕迹。
时任红1军团2师4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将军,后来在《别了,于都河》一文中这样写道:"这里的乡亲们没有把我们当外人,甚至待我们胜过亲人-;-;他们帮我们补衣裳,教我们打草鞋,像逢年过节迎亲人一样,给我们捧来香喷喷的红薯、红米饭和可口的菜肴……我们在这里住下后,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战斗,结下了更深厚的情谊,真可以说是同生死、共患难了……"
相关文章
-
重庆渣滓洞头号刽子手,害死300多人,藏在农村6年终被识破
-
我姓陈
-
二战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后,还偷袭过澳大利亚哪儿?
-
日本投降后,几百万归国士兵有多惨?有图有真相
-
细说二战后日本外务省对交战各国的外交反省
-
[图文]二战苏军在德国到处强奸妇女
-
三十年代的西北生活,青马治下西宁城
-
他是“血战钢锯岭”式的英雄,肠子被打出来仍然抢救战友
-
明太祖发明的两大酷刑,专门用来对付贪官污吏,屡试不爽
-
日军中的“超级精锐”甲种师团,“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
《冰雪奇缘2》中的火精萌宠是什么来头?
-
吐蕃兵临城下,大唐是如何死守陕西的?
-
世界历史文化中的“盐”
-
诗丽吉太后怜惜西拉米,官宣王后无子嗣,苏提达表情孤独瞬间苍老
-
各国领导人罕见落泪:英拉失态,普京落泪 中国的他落泪令人敬佩
-
1930年代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像个大屯子,斯大林像挂得比乔巴山高
-
母亲为了反对女儿约会,将她囚禁了25年
-
二战后,几十万日本侨民滞留中国东北,他们最终是怎样的结局呢?
-
[多图]二战情色女魔鬼:T-4护士组
-
二战后,这个日本大将为了忏悔,回老家教了30年英语
-
有限的核战争 世界变得怎么样
-
这个千年前的奢华酒杯,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
100年前,他们都在干什么?
-
江上青墓,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奠基人,儿子曾任中央军委主席
-
6万吨巨舰海上逃离,不到一月航行数千公里,如今成俄唯一航母
-
日俄战争:两个保守资产阶级政体的碰撞
-
非洲的富国:博茨瓦纳
-
哈瑞迪犹太人——以色列的毒瘤?来自国内的白眼狼
-
列宁的遗物,看皮鞋他脚很大,还有一颗凶手射进他体内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