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为什么要抱着一块木板上朝?原来除了会议记录,还有这些用处
原标题:百官为什么要抱着一块木板上朝?原来除了会议记录,还有这些用处
许多朋友在了解我国古代历史时,都会把眼光放在封建社会特有的宫廷上。古代的许多大臣都需要上早朝,而我们能从很多古装剧以及历史典籍中看到,古代的大臣上朝,怀里都要抱着个木板,这是为什么呢?
木板的名字叫“笏”,毕竟在许多电视剧中并没有细致的对笏的描写,所以有不少人将笏看成了卷轴、书卷一类的东西。但笏的历史比书卷的出现要早很多,早在夏朝时,笏就已经在史书中有了记载,最开始的笏就是用于记录事件的。
而到了后来,早朝被先民所发明出来。最开始的早朝并非用于君臣之间议事,而是为了遵循周礼中的礼仪制度。《周礼》规定,大臣每天早上都应到帝王那里去问安,以表达对君主的尊敬,和尽到该尽的礼节。直到后来,由于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阶级的划分,以及统一国家的产生,中原王朝逐渐将原本的早朝利用了起来,用于朝政议政。
而在议政时,皇帝通常会交代一些比较重要的事项,这就像我们今天公司开会时、老板交代工作一样。大臣是需要把皇帝的这些话记下来的。当时没有造纸术和纸张一说,于是本来用于记录的笏板就派上了用场。
最早的笏板是用木板所制的,但是到了后来,象牙制品传入中原地区,再加上玉器的开发与成熟,以象牙和玉为材料的笏板也逐渐出现在朝廷上,这样更能彰显持笏人身份的权贵。笏板在中原王朝流传了很久,基本可以从夏一直算到明清,但是到了后来,由于笔和纸的发明,记笔记远不比纸张方便的笏板就逐渐失去了记录的功用。
到了明清,笏板更多的则是装饰以及礼节功用居多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后期所使用的笏板,依旧延续了最初周朝的规制,笏的长度要有二尺六寸,宽不少于三寸。但这些属于古代的度量衡,如今出土的古文物笏板里,笏板的长度还是比较中庸的。笏板并没有记载中的那么长,一人躬身持笏板,笏板上端顶多可以挡到脸。
古代官员的笏板到了后来,就成为了朝廷礼仪的一种象征,即便大臣们不再以笏板记事,笏板还是上早朝时必要的持有物。富贵人家为了彰显自己的不凡,通常还会携带不止一块笏板。笏板的礼仪性作用最主要在于遮挡,这和古代的屏风和影壁的作用有所相似,笏板的存在给官员和皇帝的视线留下了缓冲空间,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些不礼貌的直视有了中间的落脚点,从而起到恭敬礼仪、促进交流等作用。
相关文章
-
黄埔军校名将众多,但是能够配得上千古名将称号的将领,只有一人
-
林冲从来就不是正面形象,这四大缺点让他失去所有友情
-
张仪最后是什么下场:不受秦武王宠信逃往魏国(因病去世)
-
天龙:印度小型食草恐龙(长4米/距今1.9亿年前)
-
南宋理宗死后,头颅为何被做成了“骷髅碗”
-
曹冲是怎么死的?曹丕是最有可能杀害曹冲的人
-
讲座纪要|张居中老师:贾湖遗址的研究与发掘、贾湖骨笛发现与研究历程回顾
-
这个朝代很多人都不喜欢,但是它为中国做一贡献,至今影响着我们
-
考究:阖闾是怎么死的?纵观史上那些“二”的战术
-
人类曾经最恐怖的天敌,曾挖掘出头盖骨有被撕咬痕迹
-
想要征服一个男人,从做一个“坏”女人开始,原因很简单
-
“非主流”史书——《竹书纪年》撕破儒家仁义道德
-
蒋介石五虎上将排名 蒋介石五虎上将都有谁
-
文字之神仓颉是如何造字的,为何将其称为史皇?
-
季羡林丨回忆陈寅恪先生
-
程咬金“三板斧”背后的历史谎言:演义大多虚构
-
秦桧和岳飞之争:宋朝最后崛起的机会在将相争斗中彻底消失
-
1955年大授衔,有十四位司令员,被授开国上将
-
历代宦官干政是忌讳,连识字都不允许,那他们怎么宣读圣旨?
-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朱祁钰(二人各有千秋)
-
瓜本绿色,古人为何称之为“黄瓜”?
-
马云平均一秒赚多少钱:二十万左右(曾是中国最富有的人)
-
夔牛小议封神|雷震子和九天雷祖大帝啥关系?他身世比哪吒还要神秘!
-
为什么憎恶和尚,却尊敬道士?鲁迅这话一针见血啊,高下立判!
-
八戒好吃懒做,沙僧战力平平,唐僧为何还收留他们?原来另有妙用
-
朝代最短的是哪个朝代?
-
【哈铁故事】铁路世家(二十七)
-
李白求官不成 意外爱上成都
-
战争造成的尴尬:开国元帅娶了中将的妻子,后来结果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