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朝代很多人都不喜欢,但是它为中国做一贡献,至今影响着我们
原标题:这个朝代很多人都不喜欢,但是它为中国做一贡献,至今影响着我们
从时代背景来看:简体字的成功推广,在数字时代彻底的挽救了汉字。以当时的科技并没有解决汉字输入的问题,以至于,清朝与民国以来的知识分子们一度认为,只有废除汉字才是中国文字改革的唯一出路。甚至,鲁迅就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大家都知道,之前的汉字都是繁体字,这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所书写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简体字是建国以后才出现的。不少人都曾在一些古书上看到过简体汉字,大多都认为这是后人伪造的,但事实上,古代也曾有过不少简体字。
伪造成古代书籍的书有很多,所以,现在会有很多人知道怎么辨别伪书。如何快速地看出哪本古书是伪造的,已经渐渐的成为了一门学问。研究透彻的人,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来看出伪书与真书,例如:朝代的不同,对书的装饰也就不同。
但是,这些不是特别显眼,不过,有些专家就会通过这些东西发现一些细节。以前曾看到过一本伪书,仿的十分精妙,根本都看不出来它是假的。可后来,还是因为一些细微的装饰被人看穿了。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装饰,对于辨别伪书来说还是非常有用的。
当然,对于书来说,字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简体字竟然早就出现在了隋唐时期,然后,在元代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大家都知道,元朝是蒙古人所建立的,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有一定的种族歧视观念。不了解中原汉文化的忽必烈,居然也可以那么早就认识并发展了汉族人所使用的汉字简化字。
大家都知道,汉字的发展经过了好几个阶段。比如说,有篆体、草书、隶书和楷书等。有的人就说,简体字就来源于草书。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草书太过于狂放不羁,没有多少人能看懂。所以说,在唐、宋时期,繁体字的使用还算是主流。
元朝的政府,不重视文人,当时,文人甚至都不能呆在寺庙里。以至于,他们在那个时候,是和娼妓、乞丐有着相同的地位。这样一来,一些文人不能报效朝廷,就开始创作一些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懂的艺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诗词已经不是流行了,所以,就出现了元曲。
这种简洁易懂,朗朗上口的艺术形式,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之后,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不是一种阳春白雪的艺术,它是以符合市井老百姓的喜好为初衷而诞生的。而它的广为流传,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在元代,就算读书读的再多,也很难进入朝廷,不仅如此,还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大家都喜欢搞一些通俗文学。
可以说,这些文学作品,跟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联系。
元曲在当时十分流行,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大家争相恐后的买专辑,在元代的时候,也是这样。流行的元曲出现后,也会有很多人争相去购买,一些书坊就会因此盈利。还有一些很受大众喜爱的元曲作家,比如说:关汉卿、马致远等人,在当时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既然元曲很受欢迎,买的人很多,书坊的老板肯定想加快速度多印一些,这样,问题也就出来了,那就是错别字的情况就更多了。繁体字的笔画实在是太复杂了,那个时候还是刻板印刷更是复杂,所以,那些书坊老板就想尽办法试图简化这些汉字。
因为,当时购买书籍的人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一些高官贵人是不会购买这些书籍的,所以,其中的错误也就不会被多加指责。唐、宋时期的书籍,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那个时候,像是经书,都是达官贵人才能看到的书,这种书出现错别字的概率,肯定会少一些。
实际上,元代的简体字数量甚至比现在的简体字数量还要多,一度达到了6000多个。我们在建国1949年以后,发起的汉字简化运动,实际上,就是追认当时的简化字罢了。元代时期,汉字的简化程度让人意想不到,比现在的汉字还要简单一些。
但是,元代的汉字简化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
明代时期,当时的政府就非常不认同这些简化字。他们对汉字简化字的使用进行过强烈的打击镇压,普通的老百姓就再也不敢使用简化字体了。明代的政府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那些汉字简化就是对老祖宗的不尊重,是被世人唾弃的一种行为。
不仅是明朝政府,就连之后的清政府也是这样认为的。汉字简体字的使用,受到了彻底的遏制,民众又开始使用繁体字起来。近代汉字简化运动,其实是源自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
之后,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可以说,太平天国更是东亚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汉字简化的政权,甚至,它的这一行为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民国以及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
参考资料:
【《中国的繁体字演变》、《元曲的艺术形式》、《汉字简化运动》】
相关文章
-
脑洞大开,瓜州有钱人曾以这种方式显摆
-
武松当和尚所用的三件法宝都意味着什么
-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68:平定徐州黄巾乱军,陶谦独安一方
-
古代球迷为何爱看“女足”?
-
《长安十二时辰》中这位大佬,历史原型是此人,从小都读过他的诗
-
宋高宗赵构为何要掩盖生母韦氏的真实年龄?
-
天哪,大菏泽竟然隐藏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
行行出状元:明代媒婆的三大职业素养!
-
【阅读之光】这是一本什么书?让毛主席批注阅读多达17遍
-
他是氢弹之父 名字曾被列入国家机密 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
“纺织大王”刘国钧,做成“全镇第一商户”后,又为何弃商从工?
-
汉口万人空巷恭迎两位抗日将军灵柩不惜一死也要挺身杀敌
-
此将首战云山城,转战临津江,牺牲后吴信泉将军送他回国安葬
-
李白因何与山东人结怨
-
康熙最爱的女人是谁 康熙的妃子都有谁
-
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学苑论衡)
-
皇后打了宫女自己却被废 宫女这么厉害
-
党史百年天天读·10月3日
-
若是没有清朝中国领土会有多少?答案:这三个地区都不是中国的
-
文物出土时被压变了形,修复后惊艳世界,现代工艺无法将它复制
-
读《史记》:史上最严厉的帝师伊尹,把帝太甲关“小黑屋”三年
-
一物一故事丨密云区第三中学李若熙:四羊方尊
-
孙中山的后代现状 孙中山的妻子有几个
-
古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法令,都规定了些啥?
-
32岁从容就义的秋瑾,书法却让人汗颜,洒脱飘逸,饱满多姿
-
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四大名楼、四大名亭、四大名塔,分别是什么?
-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白朴等(第一为窦娥冤作者)
-
清朝为何有“妃子25岁后不能侍寝”的规矩
-
文博探秘丨先秦等十六国墓长啥样?原来也流行带天井的“三进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