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历代宦官干政是忌讳,连识字都不允许,那他们怎么宣读圣旨?

原标题:历代宦官干政是忌讳,连识字都不允许,那他们怎么宣读圣旨?

讲到皇宫生活中的仔仔细细,除了权位者之外,角色扮演最多的要属宫中的太监了,虽然在明清后期的历史上,太监的角色更多的扮演于侍奉的角色,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是我们的关注点,但实际上古代这个职位在设立之初,是要求在职的阉人会识文断字的,东汉时期就有一个宦官专门担任负责传达诏令的职位,需要通传信息和掌管文书。

“太监”一词在开始虽是用来形容宦官,却不是泛称,而是特指在宦官当中的高级官员,在唐朝的时候宦官不仅要负责宫中劳务,还要掌管宫中的很多事宜,掌管仓库供给,外出监军都是太监能够胜任的职位。当然唐朝这样的放纵太监的权力,就使得太监的势力越来越大, 导致唐朝晚期都处于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几位皇帝的生死都掌握在权倾朝野的宦官手中。

真正不让宦官识字的时期只是少数,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因为不喜太监,介于前朝往事对宦官打压的很是严重,因此还规定宦官不允许识字,还把宦官的职位降低了很多。但是明朝对宦官的打压延续到朱棣的时候就大大不同了,朱棣对宦官很是喜欢,他能够成功攻进南京城中,传言就是因为有宫中的太监向他报信。在朱棣执政的后期,还建立了东厂,主要人员就是由太监组成。在后来朱瞻基荣升皇位之后,更是直接设立了教学太监的学堂,明朝的太监出现了执笔、掌印等职位,有文化的太监成了职位的热门竞争人物。

关于圣旨的宣读,在一开始由太监宣读也是一件常事,但是在汉朝之后,其实是设有专门的“中书舍人”这一职位来宣传诏令,唐朝以后的朝代大多延续这个习惯,会专门设立一个起草圣旨的职位。皇帝若是要宣传圣旨通常会将让中书省起草初稿,然后由中书令修改,皇帝看过之后若是同意就会盖章下发。而且在一开始圣旨就算有皇帝的同意,没有门下省的盖章也是“不合法”的,所以明朝以前的圣旨就会多出现“门下”,在后来才出现“奉天承运……”

在对外宣读的时候,一般不会选择太监去颁布,在古代也有对于宣读专门的职位,而且接旨的时候,会提前通知,会选择吉时礼服焚香下跪来迎接。太监通常只会通传皇帝的口谕,虽然少时情况下也会宣读圣旨,不过像电视剧中动不动就是皇帝拟旨,太监宣旨的桥段,都是导演们的简化罢了。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