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北洋水师为何败给日本海军,因为犯了战略性错误

原标题:北洋水师为何败给日本海军,因为犯了战略性错误

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在中日两国近代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从此之后,两国都面临被西方列强侵略和吞并的民族危机。以30余艘舰船和万余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远涉重洋,闯入中国的宁静海湾,使拥有近百万常备兵员的中国军队一触即溃。清廷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动用了一切可以动员的部队和武器装备,但在历时两年的战争和绵延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却没有打过一场胜仗,没能守住一处重要阵地,最后只能被迫接受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同样,海军准将佩里率领的一支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浦贺港时,不过是4艘军舰,却使日本德川幕府政权十分惊恐,被迫与美国签订《神奈川条约》,对外开放门户。

鸦片战争使清廷受到强烈的震撼,并促成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睁开双眼去观察世界,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呐喊。魏源、林则徐等人认为,“夷之长技,一战舰,二火炮,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们建议并规划出创立中国近代海军海防的初步方案,以期形成“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的有利战略格局。

日本明治政府从建立之初,就对海军建设给予极大关注。1868年10月,登基之初的明治天皇就看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战略意义,发布谕令称:“海军建设为当今第一急务,应该从速奠定基础”。明治政府还以对外侵略扩张为最高国策,制定以武力征服亚洲的“大陆政策”,将朝鲜和中国列为其侵略扩张的首选目标。为此,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大举扩充以海军为核心的综合军备。

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海军在装备实力上较日本海军占据明显优势,这对遏止日本扩张野心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直接刺激了日本发展海军的狂热情绪。中国虽以日本为假想敌,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但目的却仅在于防御。清政府从未制定过征服日本的战略方案;日本则完全不同,从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制定的《征讨清国策》,到1893年枢密院院长山县有朋提出的《军备意见书》,都是将中国作为日本的侵略目标来做考虑的。

这场旷日持久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世纪90年代发生转折。由于北洋水师成军,以渤海湾为重点的海上防御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由于为慈禧太后归政而兴修颐和园和三海园囿、光绪皇帝大婚典礼、黄河河工等巨额开支,清政府的财政变得极为拮据。1891年户部奏准暂停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两年,将所省银两解部充饷。这一决策使得中国海军的发展停下脚步。

正是在此期间,日本却在加紧完成海军扩展计划,其中包括专为对付北洋海军“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而购造的“严岛”“松岛”“桥立”三艘海防舰;向英国订造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等。中日海军的差距日渐缩小,此前在发展道路上“领跑”的中国海军被落后的日本海军迅速追赶上来,渐渐丧失了此前拥有的优势。

日本专为对付北洋海军 “定远”“镇远”,而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设计的“三景舰”(以著名的“日本三景”命名),但在甲午战争时被寄予厚望的 320mm火炮由于故障频频没有发挥出期待的作用。从上至下依次为:“严岛号”“松岛号”“桥立号”。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