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都靠啥消暑?
原标题:古人夏天都靠啥消暑?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
作者:星球研究所
在现代,炎热的夏天,由于科技发达,我们有很多避暑降温的方式。那么在古代,古人是如何避暑降温的呢?
穿什么?
那是九百多年前的某个夏天,天气格外的热。
隔壁大叔在槐树荫下放了张床,亮出肚皮,开始“葛优躺”。
《槐阴消夏图》
女词人李清照扇着扇子,在家纳凉。
心想:这么热的天,还是在家的好,不会晒黑,可作为女孩子一定不能像大叔那样袒胸露乳,但真得少穿点降降温。
她换上了当季爆款时装:薄罗轻纱,搭配贴身抹胸,可一旦天气较热,或者荡个秋千啥的,还是会薄汗轻衣透。
这已经是很凉快的衣服了,之前的人也是这么穿。北齐的学士在炎热的夏天工作时,穿的是透明纱衣。
《北齐较书图》局部
花蕊夫人也在《宫词》中写过“薄罗衫子透肌肤”。
唐时期周昉画的《簪花仕女图》中,仕女们同样都穿着纱衣和抹胸装,清凉又不失端庄。
《簪花仕女图》局部
当然也有其他“夏装”。相传百越人地处南方,没有接受中原的礼教,穿的也比较豪放,在夏天往往身着短衣短裤。
中原人可看不下去,最多就穿开裆裤,风吹来时,下身凉得嗖嗖的。
遇上酷热难耐的时候,就在外衣里先贴身穿一件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让外衣跟身体隔开,方便排汗,俗称“隔汗衣”。
清代隔汗衣,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吃点啥?
南宋诗人杨万里也遇到了同样的烦恼,不过他选择喝点“冷饮”来消消暑。
此时的临安街不乏“冷饮专卖店”,主打产品是各色“雪泡水”,如绿豆水、卤梅水、漉梨浆、梅花酒等,还有用水果、牛奶、冰块等混合调制的“刨冰”......
吃得开心杨万里又作诗一首: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现在的刨冰,图片来源VCG
人们对于冷饮的追求其实比这要早得多。
周朝就出现了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的“冰箱空调一体机”——冰鉴。
冰鉴,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春秋末期的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
唐代发展出了“冰商”,冬日采冰,夏日叫卖;文人士大夫还自己动手制作冰食,杜甫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北宋有了冷饮店,售卖冰糖冰雪冰元子,还用冷藏的瓜果来消暑;街市上也热闹得很,冷饮店的客人络绎不绝,甚至需要排队至夜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疑似“冷饮店”
元代在冰中加蜜糖、珍珠粉以及牛奶,做出“冰酪”,是今天“冰淇淋”的雏形。
清代冷饮花样繁多,以"冰镇酸梅汤"最负盛名,晚清时更用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与其他果汁做出汽水。
待何处?
时间回溯到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比较安逸了,他受驸马邀,去水亭开Party避避暑。
这环境是真好,亭子立在水中,翠竹、红莲围绕四周,亭内铺设清凉的竹席,盛酒的是琥珀杯,挂的是晶莹的水晶帘,还有御赐冰块冰镇着水果……
刘禹锡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水中亭,图片来自VCG
在没有空调的年代,水亭便是“空调房”,这样的消暑地只是少数人的专享。
早自先秦时期起,王公贵族们就开始想方设法打造夏日凉房,当时流行一种精心布置的地下室,称之窟室,夏天的重要餐饮活动都会在此举行。
汉朝时,发展出了奢华的“清凉殿”,每当夏季来临,殿内石床上放置盛满冰块的玉晶盘,再由侍者对着扇扇子,多重降温,制冷效果极佳。
唐代弄出了“含凉殿”,方法是将房屋临水而建,或是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风扇转动,将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是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水流又沿着屋檐下淌,形成一个循环,让室内温度下降。
水循环屋想象图,制图@王博/星球研究所
宋代的人显然更会享受,“含凉殿”进阶到了PRO版本,不仅有风扇降温,还对着大厅内摆放的数百盆鲜花吹,清香四溢,堪称“空气净化版空调房”。
明清时期的有钱人家在厅内凿一口深井,并用盖子盖好,上面凿孔,夏天冒冷气,冬天冒暖气,颇为实用。皇室则对移动的冰盒、小型风扇运用普遍,还兴建避暑山庄,天气炎热时移驾至此,工作娱乐两不误。
《避暑山庄图》
除了遮阴纳凉的物理避暑之法,古人还提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心理“疗法”。
暑天里人极易激动上火,所以古人认为热天要“静下心来”,要调整心态,以“顺四时”,这被古人称为“精神养生”。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这首诗描述的正是古人在避暑过程中达到的“心静身自凉”的惬意境界,让人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们的聪明才智。
▼
相关文章
-
历史上首位黄帝——姬芒
-
经盛鸿: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期间的衣帽形象
-
宣城与南京的历史渊源(上)
-
古币上的漂亮书法,竟然是他们写的!
-
甲午遗恨 北洋水师在仁川有歼灭日本海军的绝好机会
-
党史百年天天读·7月31日
-
为什么中国上古时期的帝王都特别长寿?原因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
-
亚洲小型食肉恐龙:单足龙 仅发现一块脚掌骨(形似鸟类)
-
海昏侯墓挖出的最特别的一块木牍,让人看到实习皇帝刘贺另一面
-
中国神仙体系最完整的文图,你不知道的这里都有
-
考纲要点|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八):古代地理
-
蒋介石一生最后悔的事 不是输给中国共产党
-
中国名山那么多,凭什么只有泰山有资格被印在人民币上?
-
鞍龙:欧洲大型食草恐龙(长6.5米/距今2.08亿年前)
-
《典出山西》366期:东方的福尔摩斯
-
九一八事变当晚 张学良和谁在一起?
-
板龙:最原始的巨型植食恐龙(生于三叠纪/长8米)
-
牧野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典型以少胜多的战役(商朝灭亡)
-
南方猎龙:澳大利亚大型食肉恐龙(长6米/距今1亿年前)
-
时代龙:中国云南大型食肉恐龙(长8米/1.55亿年前)
-
李世民死亡之谜揭开,死因让人无语,很打脸
-
宋应星的著作是什么?天工开物堪称17世纪的工艺百科
-
陆小曼的丈夫王赓与徐志摩本是好友,婚后醉心工作,竟被人插足
-
徐夫人的夫人该怎么称呼?
-
改变命运的千古奇文是什么 陈情表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
倾头龙:蒙古小型恐龙(长2.5米/颅顶圆润倾斜)
-
这才是真正的民国女星,最美不过夏梦,胡蝶、阮玲玉也是美不胜收
-
华佗是哪个朝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