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来自阿富汗的宝藏:五十五分享湖南省博物馆特展

原标题:来自阿富汗的宝藏:五十五分享湖南省博物馆特展

来自阿富汗的宝藏

五十五分享湖南省博物馆特展

坐落于古代世界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地跨西亚、南亚和中亚,丝绸之路更将其与周邻国家紧密相连。特殊的地理位置,促成阿富汗的历史与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

来自北边的游牧民族,西边的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南边的贵霜帝国、印度孔雀王朝,东边的汉、唐帝国等等,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为史前文明代表的法罗尔丘地宝藏,象征了阿富汗农耕文明的昌盛。其所出土的金银器,令世人感慨并想象最少4000年以前,这片土地上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阿伊·哈努姆被誉为遥远东方最完整的希腊城市遗址,传为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所建。出自于此的大批建筑构件、雕塑、碑刻、金锭、日晷等等将带您走进这座遗失之城。 蒂拉丘地6座游牧民族的古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金器,见证了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之间游牧文化与定居生活的激荡,演绎出生与死的永恒。

贝格拉姆遗址重现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发掘出的两间密封于2000多年前的“货仓”,揭开了贵霜帝国夏都的耀世宝藏。 本次展览的231件(套)展品全部来自上述四大遗址,是深藏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珍宝。这些国家宝藏扮演着文化交流的使者来到中国,将在同样历史文明悠久的长沙绽放出耀眼光芒。

回眸历史,阿富汗扮演着古代世界十字路口的角色,拥有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说其十字路口,一方面充分表达出阿富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她地跨西亚、南亚和中亚,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北方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东南方与巴基斯坦交界,西方和伊朗交界,也是与我国边境线最短的邻邦。

从东北部到西南部横贯的兴都库什山脉将整个国家分成南北两个部分,阿富汗最主要的河流是世界第三长的内流河阿姆河。另一方面,也是各种文明的“十字路口”。阿富汗的历史与文化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各种南来北往、西来东去的文化交融于此,甚至可谓“文明的通衢(qú)大道”,来自北边的游牧民族,西边的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南边的贵霜帝国、印度孔雀王朝,东边的汉、唐帝国等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西勒诺斯(Silenus)青铜面具

公元1世纪

高9.5厘米,宽8厘米

贝格拉姆13号房间出土

神像头戴花饰,胡须浓密,神情恬静。西勒诺斯是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老师和追随者,通常以长胡须、戴花冠、胖胖的快乐老人形象出现。他喜欢饮酒,而当饮酒之后也就有了预言才能,想要预知未来的凡人常常会因此抓他。

哈尔波克拉特斯青铜像

公元1世纪

高13.3厘米

贝格拉姆13号房间出土

哈尔波克拉特斯是由希腊人从埃及儿童神荷鲁斯(Horus)改编而来的。对古埃及人来说,荷鲁斯代表了新生的太阳,而他的手指着嘴巴下面,是对“孩子”象形文字的实现。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他们把埃及的孩童荷鲁斯变成了希腊神话的哈尔波克拉特斯(沉默之神)。

彩绘大口玻璃杯

公元1世纪

高12.厘米,直径8厘米

贝格拉姆10号房间出土

在透明玻璃杯表面彩绘4名姿态各异的男女在收获海枣场景。

贴金箔透明玻璃双耳杯

公元1世纪

高9 厘米,直径14.5厘米

贝格拉姆13号房间

杯子以透明玻璃制成,对称双耳,圈足,杯口外沿阴刻连弧纹。轻薄的水晶杯上刻有葡萄叶片,贴有金箔,器物晶莹剔透。这种器形酒杯起源于希腊,被称为“康塔罗斯”(Kantharos),常被描绘在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手中。

鱼形玻璃瓶

公元1世纪

长20厘米,宽10.7厘米,高8.7厘米

贝格拉姆10号房间出土

鱼形瓶用蓝色和黄色玻璃吹制而成。此类器物是埃及受希腊、罗马影响在公元前4世纪至7世纪制作流行的一种容器,可能用于盛放香油、香水。

紧那罗釉陶水壶

公元1世纪

长21.8厘米,宽13厘米,高20.2厘米

贝格拉姆13号房间出土

水壶为鸟与女性结合的造型。女人上身赤裸,双手合十于胸前,口部是出水口,发辫是把手,背部有圆柱形进水口。有研究者认为,其描绘的是印度神话中天上音乐家和歌手紧那罗。

恒河女神象牙雕像

公元1世纪

高45厘米

贝格拉姆10号房间出土

象牙小雕像表现的是骑摩羯鱼的恒河女神(Goddess Ganga)形象。意大利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收藏有1件出自庞贝遗址的类似风格的象牙小雕像,底座上的佉卢(qū lú)文字表明它来自印度。恒河女神的坐骑摩羯鱼是印度神话中兽首鱼身的神秘生物。此件女神雕像着希腊风格服饰。根据房间内出土的其他象牙制品推断,这件女神雕像应是家具装饰的一部分。

门下女人大型象牙饰板

公元1世纪

高42.7厘米,宽24.6厘米

贝格拉姆13号房间出土

饰板中雕刻的建筑造型与古代印度佛教寺院中的塔门基本一致,顶部有动物或花瓣纹饰。2名女子站立于门下,梳着盘头,身披璎珞,体态丰满。其中右边者左手持镜正在化妆,左边者侍立在身旁,手捧化妆用的小壶。化妆的女性形象是印度美术中常见主题。

武士图案金钩扣

公元25—50年

高9厘米,宽6.3厘米

蒂拉丘地三号墓出土

缝在墓主第一件衣服衣领下,由钩和环固定起扣子作用。纹样左右对称,在一个由花草植物图案组成的四方框中,有一位手持盾牌和长矛的武士,他身穿罗马军服,头戴宽檐帽,腰佩短剑,脚穿罗马鞋,表现了古罗马军人风采,体现了阿富汗在2000多年前和古罗马的文化交流。有学者根据其胸部较明显乳头,认为不排除该武士是女性的可能。

希腊铭文小金罐

公元25—50年

高5.5厘米

蒂拉丘地三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头顶西南角,应为化妆品罐。罐盖有系,与罐身以金链连接。罐底有表示罐子重量的希腊文,意为“5斯塔特(stater,1斯塔特约为15.6克)2德拉克马(drachma,1德拉克马约为3.9克)。

金鞋垫

公元25—50年

长22.5厘米,宽8.7厘米

蒂拉丘地三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脚底。长22.5厘米。由金箔剪裁作鞋底形,脚尖和脚后跟中部各有两个小孔,可缝在皮革或纺织品制成的鞋子里起固定作用。黄金鞋垫不透气、不舒适,应非实用器。类似银鞋垫在甘肃省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墓葬亦有发现。

金篚簾(fěi lián)

公元25—50年

直径23厘米,高4厘米

蒂拉丘地四号墓出土

这种呈放射状折棱的盘状金器被称为“篚簾”。器物表面刻希腊文,标明重量为41斯塔特。此器出土于墓主人头下,当是权力的象征物。

金冠

公元25—50年

周长45厘米,高13厘米

蒂丘地六号墓出土

出土时戴在墓主头顶,放在一个小银盘上。王冠由非常薄的黄金薄片组合而成,分为六大部分:基座是一圈装饰着六瓣形花朵的黄金带状环,其上与之连接的主体是5个树形金饰,除中间那颗树,其余4颗树造型一模一样,且都站着两只张开翅膀的大鸟。树干中央皆有心形镂空。整个头冠用纤细金丝将各部分组合在一起,戴在头上,摇曳生辉,类似唐代妇女流行的发饰步摇。可拆卸,方便携带。这种类型王冠在游牧民族间多有发现。

二神骑兽图案金钩扣

公元25—50年

高6.5厘米,宽7厘米

蒂拉丘地六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脖子下,为连接衣领的纽扣。由一钩一环组成,钩、环背面四角有一小环用于固定。钩扣上镶嵌不少绿松石。图案中的男子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女子是其妻克里特王国米诺斯王的公主阿里阿德涅,老者是他的养父森林之神西勒诺斯,有翼女性则是为他们送上祝福的胜利女神妮可。

嵌宝石金项链

公元25—50年

周长29.1厘米

蒂利亚丘地五号墓出土

里外共分四层,最里面是两件管状金饰及33颗圆形和柱形金珠,第二层是16个X形金片和17个镶嵌绿松石和石榴子石的圆形金饰,第三层是33个镶嵌有宝石的水滴形金饰,最外层是33个光滑圆形金片。金项链的坠饰上镶嵌了绿松石、石榴子石、黄铁矿等,材料众多,工艺繁复,色彩绚丽,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相类似组合方式在中亚和巴基斯坦等地亦有发现。

盘羊金像头饰

公元25—50年

高5.2厘米,宽4厘米

蒂拉丘地四号墓出土

头上的装饰品。出土于墓主头顶。长有又粗又大的羊角,身体较瘦,腿细长,为盘羊特征。此盘羊,造型准确生动,体态硕壮,毫毛毕现。它是游牧民族非常喜欢的动物形象。其四蹄下的穿环与角间的插管表明,当系缝在冠帽之上并可插缨子等装饰品。

镶绿松石金剑鞘

公元25—50年

长26厘米, 宽9.4厘米,厚2.2厘米

蒂拉丘地四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左边,一同出土的还有一把长铁剑。剑鞘由铜板制成,外包黄金,满饰图案,上嵌绿松石。两面使用,正面装一把象牙柄短铁剑,背面插两把铁质小刀。剑鞘挂在身上,通过皮带绑在腿上,方便骑马作战时拔出兵器。这个剑鞘类似于两只耳朵的地方装饰两只盘羊的头部花纹,中间长条部分装饰了一只老虎从后面咬住了一只鹿,这是非常典型的欧亚草原斯基泰文化图案,表现了动物之间相互搏斗和吞噬的主题。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图文为作者提供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