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顺风相送》一书为何对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原标题:《顺风相送》一书为何对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申向洋

《顺风相送》是一部航海指南,因封面旧题有“顺风相送”四字,所以被取为书名,引用至今。原书作者不详,1935 年由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向达抄录回国。据推测大约成书于明代,该书现珍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为手抄孤本。《顺风相送》手抄本,长20.4公分、宽12.6公分,每页9行,行24字,封面稍有残缺,封底有收藏者劳德大主教(Arch.Laud)1637年所写题记。

《顺风相送》手抄本封面

该书共 127则,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主要记录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州府山形水势、前往各地的航程等。其中,“福建往琉球”一则记载了福建到琉球的海路,第一次出现了“钓鱼屿”(即钓鱼岛)、“赤坎屿”(即赤尾屿)等我国岛屿的名称。《顺风相送》对于研究我国地理学史、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向达

中国历史学家向达对于该书的发现可谓居功至伟。1935 年至 1936 年,向达被北平图书馆派往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做交换馆员,发现并抄录了《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这两种我国古代的海道针经。而且博德利图书馆原中文部主任戴维·赫利韦尔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 2016 年中国出版集团代表团访问该馆时,他展示了二书的原本,并建议由中华书局出版二书的仿真影印本。1961 年,向达校注的《顺风相送》与《指南正法》合刊为《两种海道针经》,由中华书局出版。

关于此书的成书时间颇有争论。《顺风相送》的副叶上有拉丁文题记一行,说此书是坎德伯里主教牛津大学校长劳德大主教(Arch.Laud)于1639年所赠。1639年为明崇祯十二年。据说劳德曾收购到欧洲一所耶稣会大学的藏书,有好几种中文书,《顺风相送》即为其中的一种。我们推测,此书很可能成于十六世纪,由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师带到欧洲,又辗转以入于牛津。所以向达先生认为《顺风相送》的成书时间应为16世纪。而荷兰学者戴文达和李约瑟认为该书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断定《顺风相送》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即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完成;而更多的人则认为《顺风相送》成书应在永乐年间。中国大陆的台湾史学专家张崇根认为《顺风相送》成书时间可以推定在十六世纪末叶,其上限不超过1571年,下限则为十六世纪九十年代。

《顺风相送》中的钓鱼岛地图

《顺风相送》最为重大的意义是论证了钓鱼岛是我国领土这一重大事实。该书中有《福建往琉球》一节,记载了从福建到琉球的航海路线,“太武放洋,用甲寅针七更船取乌坵。用甲寅并甲卯针正南东墙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头。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南风东涌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头,至彭家花瓶屿在内。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用艮针取枯美山。南风用单辰四更,看好风单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马齿山,是麻山赤屿。用甲卯针取琉球国为妙。”

这段话中出现的“钓鱼屿”即“钓鱼岛”;“赤坎屿”即“赤尾屿”;“枯美山”是久米岛;“古巴山”是久场岛; “麻山赤岛”指“阿嘉岛”。这一段珍贵的历史记载,就是中国人发现、命名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最有信服力的历史证据。

参考文献:

1.向达校注:《中外交通史料丛刊·两种海道针经》,中华书局

2.王坤宁:《最早记载钓鱼岛史籍亮相伦敦书展》

3.李国强:《钓鱼岛属于中国的铁证》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赵培文 王雪慧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