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打越南时,为何宁可接受“战败”,也绝不用原子弹?
原标题:美国打越南时,为何宁可接受“战败”,也绝不用原子弹?
1948年12月30日美国杜鲁门总统批准了一份被称为“48-2号报告”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该报告认为美国需要在亚洲遏制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
并强调“法属印度支那”应该被特别关注,至于为什么要关注?因为在“法属印度支那”中被称为越南的区域,出现了一个由亲苏越南人胡志明领导的地方势力。
1954年5月胡志明领导的地方势力在与法国人作战的奠边府战役中,成功将法国人彻底击溃。迫使法国承认原“法属印度支那”内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独立。
但是法国并没有将越南完全给予打败它的胡志明,而是以北纬17度线为分界将越南一分为二,北越南由胡志明领导政权控制,南越南则交给在殖民时期法国人培养的当地地方名流。
1955法国离开之后,美国出于阻击胡志明领导的势力继续膨胀,遏制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的初衷,开始积极的扶持南越南政府,并扶持反苏的地方名流吴廷艳当总理,让他对辖区内的胡志明势力、苏联势力进行最大限度打击。
1959年胡志明领导的北越南政权,在众多处于南越南地区的“同胞”被抓捕杀害的背景下,决定武装推翻吴廷艳领导的南越南亲美政权,在南越南扶持出了被称为“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反吴廷艳当局武装。
1961年5月14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为了保证南越南政权不会覆灭,一口气派遣了400名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和100名军事顾驰援南越南,帮其尽快解决“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但在“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森林游击战术的反抗下美国并未能如愿以偿。
1964年出于一定要尽快结束越南地区事态的考虑,美国决定动用大规模的军舰、战机直接支援南越南军作战,8月1日美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突入北越南辖区,并与北越南部队火拼。
8月4日下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以“越南在8月1日挑衅美国军舰”为由,动用战机60余架次对北越南发动“报复性轰炸”,打响美国主动出击打越南人的“第一枪”。
1965年3月2日,美国总统约翰逊批准“滚雷行动”,美军开始对北越南全境进行地毯式轰炸,3月8日,3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越南岘港登陆,美国正式海陆空全面打击北越南。
但由于当时正值美苏对抗的关键时刻,美国并没有得到它想象中那样快速结束战争的状态。苏联在1967年全面介入发生在越南的战争,北越南拿到包括地对空导弹设施、先进战斗机、轰炸机的直接军援,缩小了跟美军的武器差距。
并依靠缩小的差距将美国人彻底拖入战争泥潭,至1975年3月30日美国人承认“战败”,主动退出越南,美国共投入兵力650000人,付出阵亡58202人的巨大代价。
至于为何美国在面对巨大人员伤亡时,不像二战打日本之时,以减少攻占日本本土的伤亡为由,直接用原子弹炸?
原因说起来千千万万,网上有人说美国科学家反对,也有人说美国民众不愿背负用原子弹的罪恶等。但有一个不管怎么聊,都避不开的核心原因,即1949年8月,苏联成功试爆了首枚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建立起“共同毁灭地球”为威胁的核平衡。在这个平衡之下,美国不敢用原子弹,他背负不起毁灭全人类的“责任”。
相关文章
-
这个国家又穷又弱,为何能混成亚洲唯一永久中立国?
-
楼市为何总被谣言缠身?
-
徐福东渡后,成为了第一代日本天皇?专家找到石锤
-
郭靖晚年的武功之高,为何连百年修为的张三丰都自愧不如?
-
史上第一屠戮之王:白起一生经历的战役 杀敌竟超百万
-
[图文]军事天才拿破仑死后遭阉割 牧师说他生殖器很小
-
几乎不会打仗凭啥坐在五大元帅最中间?斯大林想搞他都无从下手
-
曾令德军十分头痛的军队,隆美尔不惜下令:抓到就地枪决!
-
迈锡尼时代:给后来的古希腊盛世留下了多少遗产?
-
西安90后小伙长发及腰,身穿汉服10年,无视一路非议和嘲讽!
-
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的克里木半岛,二战末期雅尔塔会议在此召开
-
1917年老照片:山东青壮男子赴欧支援前线,谱写一战悲歌
-
萨达姆玩弹弓 萨达姆研究用弹弓抵抗敌人
-
不足3平米的千年古墓,却出土了225件国宝,墓主人难道是盗墓贼?
-
戈林元帅为何从天才变成了蠢材?这个中国成语讲得极其恰当
-
古埃及有多少“克莉奥帕特拉”?
-
公告|平津战役纪念馆2022年春节期间开放公告
-
以色列建国,为何不选非洲和南美?牵制阿拉伯国家却是英美策略
-
盟国当年计划瓜分日本势力分布图
-
新中国一共和21支外军打过仗,没想到伤的最惨的是这三个国家
-
裕仁第一次秘密会见麦克阿瑟,都说了些啥?57年后日本公开
-
历史上的今天:苹果推出首台Lisa;RIM发布第一款黑莓手机;计算机先驱诞生日
-
汉朝的刀剑:为何经常比后世的产品更加优越?
-
抗战时日本间谍重庆覆灭记付出了沉重代价
-
为什么说核武器造的起,养不起
-
苏州革命博物馆里的一块钢板,见证渡江战役胜利
-
他被日军誉为“天字第一号大敌”,晚年却死在日本人的手术台上
-
一战结束百年法悼念亚洲人
-
二战中不可小视的英国:有战争的地方就有英国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