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中国历史上的“宰相村”,培养59位宰相,关键在于这16字家训!
原标题:【家风家训】中国历史上的“宰相村”,培养59位宰相,关键在于这16字家训!
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以道德教育为先,家庭或者家族依据主流价值观,用自己的想法接受、吸收并形成自己的家风特质。不管是现代还是传统教育都需要指引,而最好的指引莫过于先人留下的家训、家风了。
宰相村
家训,是一个家庭里制定的条框,一个家庭无论人数的多、少都需要在这些条框中做人,做事。
家风,就是一代或一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为人处世的精神风貌的总和。
古有西周初年,周公的《戒子伯禽》,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正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周公在儿子伯禽前往鲁国治理封地之前,告诫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我的地位算是很高的了,可是,我仍然求贤若渴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步了,以至于如果有士人来访,洗头要几次停下来,吃饭要几次吐出口中的饭,也要起来接待他们,唯恐失去贤才。你到了鲁地之后,一定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君,就慢待了士人和民众,要礼贤下士、勤政爱民,把鲁国治理好,成为诸侯国的榜样。”也有了后世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伯禽更是听从了父亲周公的训诫,在担任国君期间,将鲁地治理成为一个井井有条,民众遵守礼仪的诸侯国。
裴氏碑
1958年3月,毛主席游览成都武侯祠,看到唐代名相裴度撰写的一块碑文,随即问随行的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你在山西当‘父母官’,知道裴度是谁吗?知道中国历史上,出宰相最多的是哪个家族吗?”没等到陶鲁笳回答,毛主席就笑着说:“告诉你吧,中国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闻喜县的裴氏家族。”
联姻、世袭、自强这三个因素是裴氏家族兴旺的主要原因。培养了59位宰相,更有科举中第的超过百人。
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这16个字是裴氏家训的核心,久而久之,成为裴家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子孙后代并能良好的实践下去,正是裴氏兴盛的主要原因。像裴氏家族这样,绵延两千年,兴盛八百年的一流家族,传承如此长时间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来源:百家号“爱阅读的小熊猫”)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说陈伯达躲过“四人帮”毒害是因为被保护
-
我国刀类繁多,谁才是真正的中国国刀?
-
历史上的冯小怜使北齐帝国遭到覆亡的命运
-
呼和浩特大青山南麓有十几座王昭君墓,究竟哪个是真冢?
-
琼中“百花岭”名称由来
-
解放军战士回忆:孤身冲进叛匪石碉楼,活捉20多个,轰动部队
-
文雅龙:四川大型四足食草恐龙(长9米/距今1.61亿年前)
-
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别以为古人保守,看千年前画像就知有多大胆
-
冷兵器时代,箭阵作战效能有多少?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
独醒的勇气——读孟泽《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有感
-
好消息!菏泽一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对于才子徐志摩来说红颜真是祸水,陆小曼是怎么把他坑死的?
-
长喙龙:拥有细长口鼻的蛇颈龙类(占到颅骨三分之二长)
-
“巍巍丰碑照后人”第一季:魏哲浩、YOYO深情朗诵蔡和森、向警予家书
-
老话: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下半句才是精华,却少有人知
-
陆姓起名: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
-
刘伯承问皮定均来的路上看到什么,他回答说没,刘伯承说回去再看
-
历代名酒——夏商周时期
-
“东西有四不借,借了家败亡”,指的是哪4样,古人为何如此看重?
-
八戒好吃懒做,沙僧战力平平,唐僧为何还收留他们?原来另有妙用
-
秦孝文王死后是谁继位 秦孝文王立异性子嗣为帝
-
盛举 | 南开大学向全球征集“南开百年周恩来纪念讲堂”概念设计方案
-
猪瘟毁了李世民的凌烟阁,也毁了十三朝古都长安城
-
新田:把新田党史学习当大事
-
这名越军特工前来破坏,企图自爆
-
冬奥村里的文化中国“黑石号”——文明互鉴的历史见证
-
晋中故事|郭家堡、源涡、近城……这些村名的来历你了解吗?
-
古代皇宫婴儿死亡率高,只因有一个恶毒的贵妃吗?是缺一个钱乙
-
这才是真正的民国女星,最美不过夏梦,胡蝶、阮玲玉也是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