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故事|郭家堡、源涡、近城……这些村名的来历你了解吗?
原标题:晋中故事 | 郭家堡、源涡、近城……这些村名的来历你了解吗?
1、郭家堡
曾名“郝家堡”,崇庆寺明天顺三年(1459年)四月初三日铸钟及明万历年各寺庙钟磬均铸记。后更名“郭家堡”。均以姓氏命名。
据太谷县大郭村明嘉靖八年(1529年)郭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从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到古太原并州阳邑县(今太谷县)仁义乡(今任村乡)西薄都十甲一户郭姓人家,老大郭秀实定居大郭村。明洪武八年(1376年)老二郭子实落户榆次郝家堡(今郭家堡)。明建文元年(1399年),老三郭皇实落户榆次凿台里(今郭村)。还有一说是:老二郭子实是从榆次南关迁居到郭家堡的,但无确切记载。迁居来的郭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逐渐成为村中望族。并修渠筑堡,广行善事、益惠乡里。据《榆次县志》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9年)由郭志端等在万春渠上游另开官甲口渠,致使该村形成“苍龙"极佳风水,土地成为水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由郭广、郭相、郭瑞等取土于十多里外的王胡村一带,建筑郭家堡堡墙,该堡周长三里许,东西有阁门。此家族还捐资修建榆次城隍庙显佑祠、龙科福兴庵(碑文记载此庵功德主之一为南关第二都义官郭志宁)、太原天龙山、中郝长庆寺、上营灵真观等,并督建南关泰山庙等,其影响素著、声名远播。约明朝后期,更名为郭家堡。
1956年,曾名“郭家堡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山西通志》记载:郭家堡村南曾有一自然村,名为“南庄”,以方位命名。至今郭家堡人仍习惯称“南庄儿”。旧称演武街社,现称“南大街”。曾名“冀家庄”,以冀姓为主,兼有要姓等。
2、近城
古代的近城村由三部分组成。正街古乐亭北面的村庄以范姓居多,称范家堡;正街古乐亭南面的村庄以李姓为主,叫李村;村东还有较古老的邱(仇)家小堡(元朝至正年有邱家堡、李村),均以姓氏命名。
清道光年间,随着人口的增加,范家堡、李村即已联成一个村庄。
古时,人们的宗族意识强烈,为了各自的荣耀和利益,以本姓氏而定总村名的斗争非常激烈。传说因大庙修复后署村名而发生纠纷,居然闹到榆次县衙。范、李两家各执一词:一个要以本姓氏人口数量而定,一个要以本姓氏来到村里的时间长短而定,使知县左右为难。后来,知县采纳了本村赵、温等姓氏的建议,对范、李两家进行劝导:“你们居住在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应以和为贵,依本知县看,既不要叫范家堡,也不要叫李村,就叫近城村吧!近城乃‘近处榆次城垣’之义,你两家以为如何?”范、李两家听了,思索片刻后都觉得有理,表示赞同。就这样,在知县的调解下实现了两宗族的和谐,近城村名也就代代流传下来。
3、源涡
其一:由最初的原过人名,产生了纪念性的建筑原过祠,再由这个地标性建筑与此处水源丰富以及谐音的作用而得名。
春秋末期,有一名叫原过的人,他是晋国大夫赵襄子(赵毋恤)的家臣。赵襄子四年(公元前454年)晋国另一大夫智伯(智瑶)联合韩、魏攻打赵,赵襄子内心惧怕。于是,由邯郸辗转晋阳,原过随后。到了王泽(今新绛县西南七里处),原过说他自己遇见只能看到上半身的三位神人,给了他两节上下不通的竹筒并对他说:“你替我们把这两节竹筒送给赵襄子。”原过赶上赵襄子,述说了在王泽的所见所闻。赵襄子听后,斋戒三日,亲自将竹筒打开,内有朱砂红字:“赵毋恤,我们乃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戊,我们将使你反灭智伯,你要在百邑给我们建造寺庙供奉,我们会赐你林胡之地……”赵襄子再次参拜,接受了三神之令。
从此,赵襄子增强了与智伯决战的信心。第二年,赵襄子派谋臣张孟谈劝说韩、魏反戈,赵联合韩、魏果然灭了智伯。战争结束后,赵襄子在百邑建造寺庙,供奉“三神”,并派原过主持霍泰山的祭祀活动(以上史实见《史记·赵世家》。
原过是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智伯的功臣和主要策划者之一,他“假托天书,借神成计”,致使赵襄子消除了畏惧智伯之心而灭了智伯。原过死后,赵襄子念原过生前的功劳,在今榆次城东为他立祠祭奠。
据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国志·榆次》中记载:“原过祠,俗名原公祠,在县东九里,原过祠附近的水叫原过水。”原过祠附近的村庄也就命名为原过村。
到了北魏时,榆次最早的名人古祠一一原过祠被废弃,后人因谐音以及此地水源丰富又紧挨洞涡河(潇河之古名),便把原过村名演变为源涡村。
其二,因村里丰富的泉水是源于“洞涡河”而得名。
由于大自然造就洞涡河及其地下水,经昔阳、寿阳至榆次城东三百里流动后,在坡力的作用下,在源渦村东形成丰富得泉水、三晋名泉、源池荷花胜景等。这些均源于“洞涡河”。
据明万历版《榆次县志》记载,东汉建宁元年(168年),创建永寿寺。根据“先立村,后建庙”规律,这就能证实立村时间最迟也在汉代。
如果以最初的“原过村”判断,立村时间就到了大约战国时期。
( 图为榆次风光古迹之古树源涡源池龙王庙)
4、南关
隋开皇二年(582年),建榆次城(今榆次老城)。不久,城南门外即有人居住。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人入侵榆次城时,榆次城固若金汤,城内官民免遭灾难,而紧靠县城的南关却被贼兵血洗。为防蒙古俺答汗的再度入侵,第二年,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时任知县李鹏主持为南关修筑了郭城(外城)。郭城为土城,呈半方形,东西城墙北端与县城相连,向南、向东、向西开三个城门,上建门楼置匾额。南门(郭门)匾为“万春”,东门匾为“东升”(小东门),西边门匾为“西成”(小西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张鹤腾用了近二年的时间将南关城修为砖城,成为榆次城的“城外之城”(即:郭城)。古制,设有守卫之险处的城门外为“关”,因民居位于榆次老城南门外,故名“南关”。
(红薯园)
南关到郭村的潇河北岸,公路之东有一自然村,先以南关地名“河滩”为村名,以方位分为北河滩与南河滩。后因这里曾以卖红薯苗和种红薯出名,故名“红薯园”。又因这里是南关第八生产队,又称“南关八队”。
(图为清虚阁,位于榆次南关村)
5、聂村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荆轲尝游榆次,与盖聂论剑”的记载。盖聂是战国时期名闻诸侯的剑侠,荆轲慕名不远千里来榆次拜访,因论剑时剑术不精,被盖呵斥而去。有人评论他是为了激励荆轲而从严对之;也有人说他自傲,对不如他的人不仅瞧不起,而且还威吓人家。后来,荆轲曾约盖聂刺杀秦始皇。在盖聂尚未到达而燕太子丹催促动身赴秦的情况下,荆轲与秦舞阳前往,行刺不成反被秦始皇所杀。《史记•刺客列传》有侠客鲁勾践对荆轲的评论:“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如果盖聂偕荆轲行刺,也许历史将会重写。
盖聂在史料中的表现是,不畏盛名,不畏强权,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身傲骨的宗师典范。他的行为和作用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村名由来,说法有二:
其一,是“先有聂村,后有盖聂”,村名是以聂姓命名的。据传,盖聂,本姓赵,名成,15岁时在聂村一带比武无人能敌,人们送了他个艺名“盖聂”,意思是武功高出聂村一带的人。
其二,据《榆次市志》记载,盖聂之名是因慕战国初期著名刺客聂政而得名。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战国末期著名的剑客宗师盖聂,将他的故里命名为“盖聂村”,后来,简称“聂村”。
历史上,以方位分东聂村、西聂村。1956年,曾名“东聂村东升农业生产合作社”、“西聂村光耀农业生产合作社”,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东、西聂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
从有关盖聂的记载中,便可推算出立村时间大约在战国或秦汉时期。
(聂村庄)
俗称"庄儿上",位于西聂村北。古名“齐家庄”,以祖籍山东迁来的齐姓命名。后合并到西聂村。
(圪针沟)
位于东聂村东北约1公里处,以植物与地形特点命名。20世纪70年代,合并到聂村。
6、王村
其一,春秋末期,晋国公室羸弱,权臣互相倾轧,智氏逐渐成为晋国六卿之一。传说榆次王村、演武一带曾是智氏集团的练兵场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现有校场地、孤坟台(阵亡将士墓地)地名和智姓后裔。后来,智伯(名瑶,史称智襄子)联合韩、魏伐赵兵败,被赵兵杀于郭村凿台之下。智氏漏网之人、旁系家族、家臣为避杀戮,改智姓为邹姓。数百年过后,智氏后代恢复智姓。他们思念祖先智伯乃一代枭雄王侯,便尊称为“圣王”,建造规模宏大且精美的“圣王庙”供奉,取村名为“王村”。
其二,中国百姓长期生活在皇权之下,对皇权的概念根深蒂固,村名若能和皇家联系起来便是一种荣耀。相传清康熙年间(也有人说唐代以前),王村张姓花匠以种花出名。曾奉清朝皇帝谕令在村里种植御花,因而取名“花儿王村”。后来,村里不再种植御花,人们便简称“王村”。
7、王湖
原名“王胡”,后改名“王湖”。
明万历至民国6部《榆次县志》均记载,位于古“王胡山”西南脚下的今王湖村均为“王胡村”。村名因山而得名。
有关史料记载,在据今8000——2000年间,榆次的森林极为繁茂。到唐宋时期,还是“翠柏峰萌,清泉灌顶”。《寿阳县志》记载,榆次、寿阳交界处的要罗山,古名“王胡山”,又名杀熊岭,绵延四五十华里,山上“茂林深耸,飞鸟不度”,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四十里黑松林”。相传,榆次、寿阳、太原等地古建筑用材上,均曾有来自王胡山的痕迹。此山也是响马打劫通京大道上过往行人的地方,行人过了王胡山,才往家中捎平安信。
后更名为“王湖”,是因该村地势较低,传说位于古“晋阳湖”边,东沟、南沟、北沟三面沟水汇集,形成“七沟八岔闹王湖”的局面。又传说王湖村曾有的湖水被“南蛮”盗走,路过源涡时被人识破而成为三晋名泉。湖水又是财富的象征,故而改“胡”为“湖”。
王湖村俗称“大王湖”,与被称为“小王湖”的南沟村对应成名。
8、大东关与小东关
据《山西通志》记载,榆次城始筑于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改北魏、北齐以来的中都县为榆次县,县址迁回今老城区范围之内。初为土城,周长五里左右,城墙高三丈,剖面成梯形,上宽两丈,下宽四丈。城墙外有池(俗叫护城河,剖面也成梯形,深度和城墙高度相等,上宽与下宽和城墙剖面的上底与下底等长,两剖面正好相反。城墙全用池土积成。当时榆次城开有北、东、南三门,门上建有城楼。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由于城内居民增多,城址向南延伸,周长增为十里。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知县史记事(人名)新开了西门并筑了瓮城。至此,四门俱全,东门名为“迎羲”,西门名为“带汾”,南门名为“观澜”,北门名为“望岳”。古制,设有守卫之险处的城门外为“关”,东门外就是东关。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紧靠老城南面开始建筑小于老城的南关城,其新开的三道门分别命名为“郭门”、“东升”、“西成”,东、西门外村庄就分别叫“小东关”和“小西关”(曾为南关附属村)或“小东门”和“小西门”。而大于南关城的榆次老城东门外村庄就更名为“大东关”或“大东门”。
(图为榆次小东关古建)
9、直隶庄
清代末期,榆次城东北,猫儿岭西南是一片荒凉偏僻之地,只有五六户人家,在土塄下掏窑安家,以杨、柴两姓为主,未形成村落。人们根据姓氏和地形特点命名为“杨家峪”,根据窑洞的特点也叫“窑子上”,但县志中还没有记载。
民国初年,河北省献县人刘三昆、定县(今定州)人李冬富、深县人王普斋和完县人石老生四户农民迁来此处,修建了土房居住,以开垦荒地或靠租种土地或卖煤、烧土为生。民国十三年(1924年),河北省隆平县(今隆尧县)人郭继明又带领全家迁居该处。后来,迁入的还有河北省井陉(迁入110人)、获鹿、清丰(现划入河南,有99人迁入)大名等县的几十余户农民。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该处农户已达30余户。
当年,城内东街街长王老贤将该处住户代表郭继明叫到城隍庙街公所说:“你们那里的住户已有30多户,够得上一条街啦!今天咱们就起个街名吧!”当郭继明问王老贤“起什么街名?”时,王街长说:“最好你们住户自己起。”他和李云奎等人思索商讨后,郭继明对王街长说:“我们那里居住的全是直隶(河北省大部,清代时称直隶省)人,不妨就叫‘直隶庄’吧!这能表达我们不忘故土的情怀!”王街长等人觉得这个能纪念原籍,以铭子孙的街名很好,表示完全同意。从此该处有了正式的名称——直隶庄。
1956年,成立"直隶庄跃进农业生产合作社。
(从空中看晋中市榆次区城区街景)
10、 北合流
因村落位于潇河(俗称东赵河,古称洞涡河)、涂河(俗称长凝河)两条河流汇合处之北,古名“合流村”。后与南合流对应成名,称“北合流”。
据考证,潇河、涂河两岸是榆次境内最早的人类栖息地,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万年至一万年的历史,可以说,此“两河”是榆次人民的母亲河。
立村时间最迟在南北朝时期(约公元500年左右)。有北魏孝文帝时吴姓从平城(今大同)迁居合流村为证。从挖掘出的文物看,南北朝以前甚至更早时此处就有人居住。
(榆次区域图 核心优势明显)
11、白草坡
村庄地处源涡、北合流、苏家庄三村交界的黄土高坡上。
一百多年前,这里尚无村庄,是属于源涡、北合流村所有的一片宜长白草的贫瘠土地。白草,即狼尾草,是一种喜生长在山坡、路旁、地边、苗圃较干燥处的常见野生杂草。1902年,北合流村的胡田喜,为了就近种地等原因,带着妻子在有清泉、长白草的山坡处打了几孔土窑居住下来,成为这里的第一家。此后的三、四十年中,先后又从河北井陉、山西定襄、五台、昔阳等地迁来陈、康、于、李、樊、柳、岳等姓氏而逐渐形成村落,遂以地形与所宜生长得植被命名为“白草坡”。
1953年,经榆次县政府批准正式成为独立的行政村。
(图为榆次百草坡公园)
编辑丨韩敏来源丨文化晋中(郭恒耀 搜集整理)
相关文章
-
【周末读史】杨靖宇将军:里岔沟突围战以少胜多
-
穿越古代,我一个历史学者,眼中的拥有诡异莫测能力的奇人
-
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的3道遗诏,最后一条亡国,前两条就是打脸
-
他是宋美龄的御用裁缝,一生只给她做旗袍,惊艳了全世界!
-
宋襄公死后葬在哪里 宋襄公为什么要望母
-
如果从汉代起不用儒家而用道家,中国现在会怎么样?
-
历史档案解密岳飞觐见宋高宗后“面若死灰”
-
古代玩具缅铃怎么用?是特殊玩具(在房事中使用)
-
古人防汛抗洪,太牛了
-
诸葛亮明知蜀国疲弱,为何依旧坚持北伐,其实他的目标不是曹魏
-
编制庞大的第四野战军,四位兵团司令员,都享受什么军衔!
-
新《三国》落幕“十宗最”难息 最奸曹操最悲诸葛亮
-
盐在古代是非常金贵的,穷困老百姓要吃盐,他们有什么办法
-
四大美女个个皆有生理缺陷,杨贵妃的缺陷最可怕,普通人受不了
-
封神中姜皇后为何被废?害她的人并不是苏妲己,而是残暴的纣王
-
揭秘:蒋介石圈55名“中国领导人”暗杀对象 残暴不仁
-
将星闪耀-符氏百将谱连载—宋代武将唯一拥有兵权的异姓一字王——魏王符彦卿
-
成吉思汗孙子蒙哥真身葬何处?目标直接华蓥山宝鼎
-
她长得比杨玉环还漂亮,是唐玄宗的秘密情人,行事作风却高调猖狂
-
握十次手,不如喝一顿酒!(说的太对了)
-
命理奇谈:忽必烈四兄弟都是皇帝!
-
鹿皮苍璧与束帛加琮~从国宝与历史遗迹看中国历史③
-
露梁海战:决定了东北亚三百年政治格局
-
《老西藏故事》第三十三集:一袋糌粑三代情
-
勾践剑的五个迷团:现代仿制古剑竟困难重重
-
中山大学发现古代墓穴 已出土近40件汉代文物
-
中古远古史—骊连氏
-
她是毛泽东最早牺牲的亲人遗书中这句话让人动容
-
历史上李莲英怎么死的 他生平又是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