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5小时大会战,3万人灰飞烟灭!这场经典战争,为何称为奇迹!

原标题:5小时大会战,3万人灰飞烟灭!这场经典战争,为何称为奇迹!

1805年12月2日,法皇拿破仑统率的法军,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以北的奥斯特里茨村附近,同俄奥联军进行了一次著名的会战。这次会战前,法军仅有73,000人,俄奥联军的总数为86,000人。法军奋战五个小时,即歼敌三万余人,取得了一次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恩格斯在评价这一军事历史事件时说:“奥斯特里茨会战是战略上的奇迹,只要战争还存在,这次会战就不会被忘记。

拿破仑在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之所以选择在奥斯特里茨进行决战是有其深邃的战略考虑的。1805年11月,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加紧诱逼普鲁士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活动取得了成功。这样,联军兵力总数就将大为超过法军。乌尔姆会战以后,拿破仑认为摆脱不利战略处境的最有效办法,在于抢在普鲁士军队开赴战场之前,迅速击垮俄奥联军,并尽快结束这次战争。然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俄奥联军敢于在普军参战之前,先期同法军进行决战。

在联军一方的领导层中,对于决战时机的选择,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战略目光远大的库图佐夫主张选在普鲁士军队正式参战以后,这样联军就可以得到10万新锐兵力的加强。可是,不谙用兵韬略、刚愎自用、又尚虚荣的亚历山大一世却另有考虑。在他看来,自俄国增援部队开抵战场后,联军力量已大为增强,再继续后退,未免贻笑大方。对此,拿破仑考虑再三,最后找到了一个迫敌就范的妙法:设法在战场和谈判桌前给对方造成一种法军害怕很快进行決战的假象。

为此,他首先命令前哨部队迅速后撤;接着又派出自己的侍从武官去见俄皇,建议休战、媾和,并要求举行两国首脑的个人会晤,或派出全权代表进行谈判。在谈判桌上,拿破仑虽然拒绝了俄方代表提出的苛刻条件。但在会谈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信心不足,害怕会战。拿破仑这一战略伪装,使联军指挥机关的大部分人员难辨真伪。这样,亚历山大一世关于尽快决战的主张便占了上风。

联军虽拥有总的兵力优势,但由于最高决策人错误估计战场形势,在进攻部署和作战指挥上出现不少疏漏,如进攻正面铺得太宽(达12公里),迂回路线选得过长(达10公里),放弃战场制高点,指挥混乱等,都为拿破仑取胜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拿破仑得悉魏洛特决定用联军的大部分兵力迂回法军的右翼时,立即派出两个军趁夜暗渡过戈德巴赫河,命骑兵预备队、掷弹兵部队和近卫军随后跟进,以便从侧方一举突破敌迂回集团,将其割裂成两部分,各个歼灭。与此同时,他又抽调少量兵力从正面积极组织对联军的抗击。这样,拿破仑就通过精巧的作战部署,使兵力在总体上处于劣势的法军,变为战场局部优势的攻击力量,从而迅速摆脱了遭敌重兵迁回的危险处境,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拿破仑是一个善于对运动之敌进行攻击的统帅,并且懂得巧妙地运用地形以增强攻击效果。在这次会战中,他充分显示了这方面的才华。他把攻击时机选在联军进行迂回机动的途中,把歼敌地区定在普拉钦高地和扎恰湖之间。这些都足以说明,他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确是高人一筹的。而联军进行这样长距离的迂回机动,竟然对侧翼不作丝毫掩护,而且把俯瞰迂回部队行军路线的普拉钦高地(也是控制整个战场的制高点)轻易地丢弃给法军。这实在是他们作战指挥上的重大失策和极端无知,自然不能不造成整个会战的惨败。

在奥斯特里茨会战中,双方军队在编成、战斗队形和作战方法上已经出现了“代差”。在军队编成方面,法军已编有军、师这样较高的固定作战单位,而且把步兵、骑兵和炮兵合编在这些单位里,从而使每一个师就成为能单独作战、甚至对占数量优势的敌人也具有相当抵抗力。而俄奥联军参加作战的不是成建制的军和师,而是按照18世纪惯常做法由各团临时编成的队或组。他们更没有建立把步兵、骑兵、炮兵合编在一起的固定作战单位。

在战斗队形和作战方法方面,法军采取了纵队和散兵队形相结合的方式,即第一线各团的大部分分队成散兵队形作战,以便和炮兵密切协同,为主力投入冲锋准备火力;第二线各团则成营纵队参加战斗,以便不断增强突击力量。俄奥联军的各部队则都是以过了时的线式队形在战场上出现的。由于线式队形正面宽,纵深浅(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纵深),联军自然顶不住法军的纵队和散兵的连续突击,很快便溃不成军。

可见,奥斯特里茨会战也是新旧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一次激烈交锋。会战的结果表明,凡是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大胆进行革新,采取新的方法与招数以推进事业的人,总是比较容易地获得成功。这也是拿破仑得以创造这次战略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