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日本武士写了一首诗,被中国很多有志青年引用
原标题:这个日本武士写了一首诗,被中国很多有志青年引用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这首诗是当年毛主席在17岁离开家乡时写的,名为《七绝·改诗赠父亲》。
为什么叫“改诗”呢?是因为这首诗最早出自一个日本武士之手,传入中国后,因其慷慨悲壮的风格,备受有志青年的青睐,毛主席也非常喜欢这首诗,就改了几个字,作为给父亲的离别诗。
至于原诗,是这样的:“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今天,咱就来介绍一下这位日本武士:西乡隆盛。
在日本近代史上,西乡隆盛的大名无人不知,与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并称“维新三杰”,是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
西乡隆盛1828年生于日本九州鹿儿岛,1米81的身高,健硕魁梧的身材,再加上坚韧尚武的性格,使他早早成为当地闻名一时的武士。而且终其一生,“武士”都是他从未摘掉的标签。
明治初期,西乡隆盛在同乡大久保利通的帮助下,进入了萨摩军,并逐渐掌握了陆海军大权。二人一个主政,一个从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藩政改 革”。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西乡隆盛坚定了自己倒幕维新的追求,而他的所有荣耀和悲剧,也将从此刻开始。
1867年12月9日,西乡隆盛在大久保利通的支持下,联合数个西南强藩,以“王政复古”为名,彻底和幕府“大当家”德川庆喜撕破脸皮,倒幕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之初,西乡隆盛所领导的新政府军仅仅只有幕府军的三分之一,武器装备更是落后,所以政府军内部人心惶惶。然而,西乡隆盛完美扮演了“定海神针”的角色,在动员大会上,他将随身携带的武士刀扔在桌上,怒吼道:“能决今日之事者,唯此刀耳!”
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政府军历经伏见鸟羽之战、江户之战等战役,彻底击溃了幕府军,为明治维新时代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倒幕战争的胜利,让西乡隆盛达到了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并由日本天皇亲授正三位官职,成为当时地位最显赫的武士。
但前面我们也说过,“武士”是他一生摆脱不掉的标签,他的荣耀和覆灭都来自于此。
倒幕运动虽然为日本的近代化扫平了道路,但西乡隆盛本身却并非近代化的支持者,换言之,他的骨子里仍然是个传统的武士,他所代表的仍然是武士阶级的利益,他反的,仅仅只是幕府,而不是封建制度。所以,当日本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文明开化运动,当大久保利通效仿欧美推行改 革,当越来越多的武士在新的社会秩序下被忽略,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对昔日的好友,最终站在了对立面。
为了提高武士阶级在日本国内的地位,西乡隆盛提出了著名的“征韩论”,希望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证明武士阶级存在的意义。然而,他的这一主张遭到了大久保利通乃至明治天皇的反对,毕竟改 革之初的日本国内已经够乱了,再去发动战争实在是不合时宜。
眼看着自己被排斥、被无视,愤怒的西乡隆盛选择了辞职隐退。
只不过,这里的“隐退”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一个饱经战火的武士,怎么会如此轻易地消停?重返鹿儿岛老家的西乡隆盛,以办私学为名,召集了大批落魄武士,并于1877年2月发动了“西南战争”。
由于师出无名,再加上人数较少,西乡隆盛率领的萨摩军最终全军覆没,而西乡隆盛本人,也剖腹自尽。据说,他的首级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发现。
不过,西乡隆盛虽然犯下了谋 反的大罪,但明治天皇考虑其为国家所立的功勋,于1889年恢复了他名誉,他的铜像直到今天,仍然矗立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供世人瞻仰。
历史客栈作者:水木
相关文章
-
我与古籍零距离——古籍装帧、修复体验活动
-
照片上这个穿中国衣服的日本军人,就是九一八事变的凶手!
-
宜家在巴黎市中心开店
-
乔峰的辽国南院大王到底是个什么唬人的职位?
-
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为何临终前告诫徒弟要毁了“五石散”呢?
-
黑人人高马大,打架斗殴厉害,为何上了战场就不行了呢?
-
汉代的“淑女”标准是什么呢?
-
重温《雪中悍刀行》:国士无双李义山,以半壁江山做下酒菜
-
盛极一时的古罗马繁荣的背后,是无数奴隶凄惨人生的落幕
-
中国和全球第一强海军差什么?三种最重要的大船 我们急需补课
-
今春菜价为何“高高在上”
-
全球最奢侈的总统!房产占地4500亩公司200家,私人飞机都有29架
-
[多图]解密百团大战五大谜团
-
善于“拍马屁”的山内一丰:自身能力平平,靠老婆一封信成为大名
-
此人害得苏军损失近百万人,反搞得斯大林不好意思处决他
-
卢森堡还没有中国一个县大,为何没有被周边强邻吞并
-
历史解密苏联介入并操纵中国内战
-
为了三条日本军犬,美国耗费了庞大的登陆舰队!真是奇耻大辱
-
[图文]史海揭秘:苏美首脑热线数次防止“核大战”
-
宣城对韩愈的影响(下)
-
《伪装者》孤狼是桂姨吗?她为什么那么恨明家?
-
没去成迪斯尼的赫鲁晓夫 被安排在好莱坞看表演 妻女在旁很尴尬
-
在俄罗斯,人们为什么要将金帐汗国,认定为俄国历史?
-
美国打越南时,为何宁可接受“战败”,也绝不用原子弹?
-
知文明|考古信息集锦
-
李云龙向来不把日军当回事,为何看到穿皮鞋的日军竟想跑
-
二战德军口袋里的私藏照片:与敌同眠的欧洲女孩
-
“王”字去掉一笔,最先想到什么字?袁天罡:不同的字有不同人生
-
什么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