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东征:中国革命战略转变的底蕴和契机
1936年2月至5月,红军东征突破黄河天险,在晋西北和晋南地区,兵分数路,长驱直入,转战山西50余县,击溃晋军30多个团,歼敌13000余人,俘敌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火炮20余门,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50万元,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来的巨大军事胜利。
对于东征胜利的意义,毛泽东在1936年5月14日至15日于延川县大相寺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高度概括,即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以后有关的研究论著也大都据此立论。毛泽东是红军东征的决策者、亲历者和实际统帅,他的总结概括无疑正确。但是,毛泽东的总结概括仅仅是就军事战役的角度而言。对于一名务实的革命家和军事统帅,我们没有必要苛求他在战役刚刚结束之际就预言若干年后才能显现出的战略价值和历史意义。今天,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当我们回首70年前作为红军长征的组成部分-;-;东征的历史,重新审视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从危急走向坦途、从低潮走向高潮特别是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转折的历程时,我们有必要揭示红军东征的战略价值和历史意义。
红军东征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可以用两个"标志"来加以概括,即:标志着由土地革命求发展向以抗日求发展的政治战略的转变;标志着由经营西北向以华北为目标的军事战略的转变。中共以抗日求发展的战略思想应该说始于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但开始付诸实践或曰在军事上得到体现则是在瓦窑堡会议上决定并随后进行的东征。东征一开始行动就是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出师的,1936年2月17日发表的《东征宣言》,4月5日发表的《为反对卖国贼蒋介石、阎锡山阻拦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抗日捣乱抗日后方宣言》和东征结束之际发表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无不是以抗日为旗帜和口号的。所以,东征不仅仅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而且也是积极抗日和谋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宣示,是中共以抗日求发展政治战略形成的标志。
关于东征的第二个标志性意义,我们主要是想强调它在中共新的地缘战略即进军华北的军事战略(以华北为目标的军事战略)形成中的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阐述这一军事战略对中国革命地缘战略转变的历史意义。我们知道,红军东征的直接目的是在山西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寻机进入河北或察绥。也就是说,红军的战略目标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进军山西,第二步是如果条件许可再进军河北或绥远、察哈尔,以"开赴抗日前线"。关于这一点,红军出师的《东征宣言》就公开宣布"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并准备出师河北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东征期间,毛泽东一方面指出:"经营山陕,主要是山西,是对日作战必要与重要的步骤";另一方面也说:"山西是主要的,也可以临时到河北、绥远去"。因此,红军东征既是一次以在山西境内创建根据地为目标的战役行动,也是一次以华北为方向谋求发展的战略行动。
相关文章
-
北欧海盗是群什么样的人,比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新大陆
-
中越战场两国交换战俘,部分战俘却不肯回来,原因令中央气愤
-
欧盟那么富裕,为何越来越多的国家还要退出欧盟?
-
柏林会战:人肉攻城,35万苏军倒在攻克柏林的前夜
-
二战中,为何3个日本兵就能控制10万人县城?
-
“石家庄碎尸”始末:母子两人残忍被杀,都是“再婚”惹的祸
-
老照片:希特勒得势时期的模样,这些景象见证了纳粹德国的疯狂
-
古代的人为啥吃完饭后,扔下银子就走,难道就不怕给少了么?
-
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这里告诉你原因
-
二战中苏军不敢和日军拼刺刀?苏军:不是不敢,是因为没必要
-
二战最怪异一幕:英国对盟友下手,法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
甄嬛传:浣碧至死不知,果郡王出门应酬只喜欢带孟静娴的真正原因
-
在中国命丧的六名日军大将
-
二战后印度为何敢自诩为世界第三强国
-
江苏挖出一红色漆棺,埋700年依旧如新,X光照射结果让专家瞠目
-
邓伦偷税漏税1.06亿,相当于普通人多少年的工资
-
中共的特工策反东北滇军之谜
-
婚后共同走过41个春秋,总理丈夫卸任3年后,她选择了自尽离世
-
此战双方共投入200万兵力,发射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100万人
-
《大决战》启播!再现人民战争辉煌史诗
-
苏德战争时在远东威风八面的苏军为何被德军打得找不着北
-
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札幌,闲时总离不开日本女人陪伴
-
牛宝宝赵姓免费起名
-
史迪威为什么称赞广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
李云龙向来不把日军当回事,为何看到穿皮鞋的日军竟想跑
-
她是一名“逃犯”,却以60多万票PK掉多位知名女性,被印在美元上
-
巴格拉达斯战役:迦太基与罗马远征军的突尼斯大决战
-
郭靖一生五大憾事,皆为回天乏术,此事改写倚天格局
-
话说世界系列:绿洲文明|荒漠中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