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桃太郎》对中日两国国民性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呢?
原标题:《西游记》与《桃太郎》对中日两国国民性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呢?
俗话说:三岁看大。这句话讲得很对。
在日本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桃太郎》。这个故事和“三岁看大”有什么关系呢?如果真的可以“三岁看大”,那《桃太郎》对日本人国民性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呢?
中国有一个和《桃太郎》类似的故事,那就是《西游记》。我们也同样来看看“三岁看大”对中国人的国民性又有什么影响。做个中日对比,应该会有所发现。
《桃太郎》的故事中,桃太郎带领着狗、猴子和雉鸡去鬼之岛讨伐妖怪,最后满载金银、珊瑚和锦缎凯旋而归。在《西游记》的故事中,三藏法师携着猴子、猪和白龙马三个动物去印度取经。两者的故事结构非常类似,但内容上则存在着天壤之别。
首先,《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故事围绕着他赴西天取经这件史实为中心而展开。而《桃太郎》中的人物全是虚构的,讨伐鬼之岛是莫须有的事情。故事中也没有涉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而在《西游记》中,取经路程长十万八千里,往返共用十四年。数量方面,《西游记》里有九九八十一难,《桃太郎》中根本没有这些内容。桃太郎最后满载金银、珊瑚和锦缎凯旋而归,等于是他实际上占领了鬼之岛。如果将故事看成对战争的歌颂,整个故事就是在宣扬军国主义。往小了说,可以看成是一个强盗行为。《西游记》则是描写了一个很棒的事情,那就是文化交流——去西天取经。因此说两个故事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既然两则故事有这么大的差别,那么毋庸置疑,从小分别听这两个故事长大的中日两国人民,所受的影响也必然不同。即使无视《桃太郎》中的时间和距离得概念,我希望至少在内容上能做一点改动。那就是我们要教化鬼之岛,把它变成理想中的乐土。因为这个故事对日本人的影响太深了。为了减轻这些罪恶,我们有必要将结局改为教化鬼之岛,创造神之岛。
摘自内山完造《隔壁的中国人——内山完造眼中的中国生活风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年版
相关文章
-
江苏一口井突然冒出黑水,竟无意打开司马懿皇陵!专家:终于找到
-
印度末代皇帝的结局多惨?囚所仅5平米,死后得不到两码土地安葬
-
为什么FBI曾怀疑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是前苏联间谍?
-
知人善用的晋文公:晋文公图霸中原
-
苏联名将伏龙芝之死:死在手术台上,真实死因成历史谜团
-
斯大林恶狠狠地说:第一元帅?撤退专家吧!
-
科学称未来战争的主角是昆虫型机器人 有望成为战场上的主角
-
【广西故事】苏东坡吃过的饼,在这个地方也可以品尝
-
美国东南部海岛城市,为什么要建国?
-
丹霞源风水:如何验旧坟
-
吴国阖闾的崛起之战——鸡父之战 鸡父之战的影响
-
泰国“准王储”提帮功,趁热打铁帮衬母妃,西拉米亮相曼谷挂历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物有话说|“建宁元年诏书作”环耳鼎
-
史上最欺负人的战争,100多人打8万人,不仅打赢了还攻占了全境
-
世界军服百科:拿破仑时期英国常备重骑兵制服
-
世界最大的省,面积大过印度,但人口不到100万,而且还不断降低
-
几乎不会打仗凭啥坐在五大元帅最中间?斯大林想搞他都无从下手
-
任期最短的日本首相,当了两次首相,总共只有18天
-
下埃及出土一个调色板,它研磨的石料,揭开古埃及妇女的妆容之谜
-
日本生产的这个小东西,世界上独一无二,给你图纸,也复制不出来
-
巴伐利亚春雨
-
二战后德国被分为东德和西德,朝鲜并非战败国为何也被一分为二?
-
战后日政界的“台湾帮”:联合美国牵制中国
-
中国古代的大路为什么被称为“官路”?
-
印在一元人民币上的侗族女孩,如今现状如何?
-
4个儿子死于战争,日本母亲痛哭流涕!这句话说出口,忒没人性!
-
400辆坦克刚上场就开裂,12亿打水漂,60名官员被送进监狱
-
为何柯文哲支持度被丁守中大幅拉近?
-
炸沉大和号:美军以微小损失将日本最大的战列舰送入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