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恶狠狠地说:第一元帅?撤退专家吧!
原标题:斯大林恶狠狠地说:第一元帅?撤退专家吧!
今天我们谈的是一座不屈的城市,那就是列宁格勒。
一、战争之前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随后,苏军在9月17日也以保护在波兰的斯拉夫人为借口,悍然攻入波兰。在一周时间内苏军推进300公里,占领了波兰东部。苏联此举的目的是要将国境向西推移,以换取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使自身有更深远的战略纵深,以防御潜在的威胁。(主要是德国)。
11月,苏联借口保卫列宁格勒的安全,要求同芬兰进行“领土交换”。苏联想用北极圈的不毛之地来换取芬兰的人口富庶区,这自然遭到了芬兰的拒绝。于是,苏联宣布对芬兰开战。尽管战争初期进展不顺,但苏联还是以强大的国力压倒了芬兰。1940年3月芬兰被迫求和。根据合约,芬兰将割让自身十分之一的国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自此,列宁格勒到西部边境的距离从30公里推进到100公里。
苏联此战虽然获得胜利,将西北部边境成功推移。但是却与芬兰关系闹僵,这等同于将芬兰投入到德国的怀抱,为后来的列宁格勒之围埋下祸根。
二、名字由来
波罗的海东端的列宁格勒,是苏联当时的第二大城市、沙俄旧都和重要的工业中心。至1940年时,城内共有人口250余万。1709年,俄国最伟大的沙皇彼得大帝在波尔塔瓦战役中一举击败了当时的欧洲强国瑞典,并在泥泞与滩涂上建立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同交战的德国划清界限,沙俄将带有德语印记的“堡”改为“格勒”。列宁去世后,为纪念这位他,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
三、告急!列宁格勒遭两路夹击
1941年6月26日,在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仅四天后,蓄意复仇的芬兰人也对苏联宣战。随后,芬军开始从城北配合德军第20集团军,沿着列宁格勒至摩尔曼斯克1000多公里的边界发起进攻。但芬军重装备不多,在攻击苏军据守的城市和堡垒时,推进速度不快,战斗中伤亡又很大。在大致夺回一年前被迫割让给苏联的领土后,芬兰军队在8月间基本就停止进攻。但芬兰军队的威胁依然存在,大量的苏军被牵制,列宁格勒城区北部和西部的芬兰湾也被封锁。
在城南,德军利用坦克做先导,快速穿插。从苏军接合部突破了旧国境上的“斯大林防线”。这条苏联在10年前修筑的防线有着混凝土工事及永备的火力点,如果苏军能在此站住脚跟,是可以起到一定的迟滞作用的。但仓促撤退的苏军甚至来不及占领这一阵地。于是此时苏军的主要防御阵地是在6月末由预备役军人和20万城内居民临时抢修的卢加防线。
至7月上旬,德军已推进到列宁格勒城南100公里处,芬军也从城北推进到距列宁格勒仅40公里处。列宁格勒已是岌岌可危。
四、第一元帅伏罗希洛夫
时年60岁的伏罗希洛夫是1935年苏联第一批被授勋的五名元帅之首,故有“第一元帅”之称
在斯大林成立最高统帅部后,他被派往列宁格勒方向,指挥北方、西北两个方面军。他能被派往列宁格勒这一重要方向,主要是因为斯大林认为他在国内战争中表现出色,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这次伏罗希洛夫辜负了斯大林的重托。他热衷组建民兵部队,却不注重民兵与正规军的相互配合。他仍然使用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术——线式防御。这导致了苏军兵力被平分,从而处处挨打的被动局面。
苏联战史中记录下一次次设防而后被突破,再设防再被突破的情况:
8月8日,德军集中力量于卢加防线西部的一点,将其突破,苏军急忙调预备队堵口子。
8月12日,卢加防线东面又被德军突破,列宁格勒军民匆忙在距城南40至50公里处再抢修一道防线,但德军于8月20日攻占前沙皇行宫加特契纳,并在那里突破了新防线。
至9月8日,德军冲至拉多加湖边,彻底切断了列宁格勒陆地的全部对外联系。
斯大林在得知列宁格勒的战况后,气愤的以“撤退专家”来称呼这位“第一元帅”。
尽管他勤勤恳恳,甚至在七月上旬在列宁格勒利用KV坦克和大批民兵队伍成功发起反击使德军攻势一度暂停。但他还是被斯大林撤换下来,去后方从事军事工作。
这也证明了老将的经验在新时代的战争中并不一定适用。如不学习,固步自封,必然会被有先进战术、先进思想的新将领所替代。
五、粮仓遭受空袭,城内危在旦夕
此时被封锁的列宁格勒人口有250余万,居民生活用粮每天就需2000吨以上。如果在开战后能将非作战和生产人员疏散到东部地区,可极大地减轻城市负担。但城防领导者却担心这一举动会造成人心恐慌,因而迟迟不肯行动。虽然在开战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列宁格勒当局撤出了一些非生产急需人员。但东撤人数不多,城外又有大批的波罗地海国家及周边地区的难民涌入,实际上城市总人口并未减少。
在当时苏联的农业政策下,大多数的人民手头并没有足够的存粮。在这种经济制度高度集中的情形下,大多数的粮食都集中在国家手中。而这些有限的储备粮却大多集中在西部的乌克兰地区。在战争初期,面对德军的“闪电战”,相当数量的粮食又已落入敌手。而在秋收阶段,大多数的粮食来不及收割,大多烂在地里或毁于战事。粮食问题日趋严重。
在列宁格勒的街道上,为防备空袭,市政部门在街道上安装了1500多个扩音器。无线广播可以通过扩音器随时传递节拍器的滴答声。如快节奏的连续滴答声响起,则表示空袭已经开始。而松散的慢节拍则表明警报解除。节拍器有节奏的滴答声,成为了封锁时期的列宁格勒的标志之一。
尽管列宁格勒的防空火炮密度比柏林和伦敦还要高出八倍,但由于德军的空袭突然,又是在晚上行动。防空炮兵在暗夜中无法构成敌机无法突破的火网。所以列宁格勒的天空上还是闯入了相当数量的德国飞机。
因事先早有侦查,德军飞机早已知晓城内最大粮库——巴达耶夫粮库的地点。这座巴达耶夫粮库系沙俄时期所建,库房结构多为木质。因建造这座粮仓时世界上并没有空军,所以在设计上没有考虑防空。但此次巴达耶夫粮库遭受的攻击恰恰是空袭。
据当时的目击者说道:“在德军轰炸机投下烧夷弹后,粮库霎时间燃起了冲天大火。火光在几公里外甚至都可以看见,映红了列宁格勒的夜空”。
居民们此刻还不知道,这场大火会在随后几个月产生夺去几十万人生命的后果。粮仓储存的2500吨食糖也因烈火高温融化渗入地下。以至于后来有些人在饥饿时出高价来买巴达耶夫粮库周围的土来熬水喝。
次日,列宁格勒苏维埃执行主席波普科夫就用绝密电码向斯大林报告:“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只剩下六七天的存粮。”
六、生命之路与食物配给
在巴达耶夫粮库被德军烧毁之后,苏军准备通过水路,由拉多加湖周围的环湖运河来向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输送物资。但德军此时已经攻占拉多加湖的南岸,苏军不得不在拉多加湖的西岸再行建造一个新的简易码头。而拉多加湖自古以来就以风雨、迷雾众多而闻名,小船在湖面航行尤为危险。故苏军通过拉多加湖的东岸到西岸来输送粮食和必需品实属迫不得已。
而通过这条线路,向列宁格勒运送的食物就达到了10000吨。但这些粮食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便消耗一空。
在食物配给制实行之初,每个工人每天能得到800克面包,家属则为400克。
到十月初,面包配额已减少到不足一半。
到11月底,每个工人一天只能拿到250克面包,其余的人一律125克!
同时,面包的质量也越来越差,如巴达耶夫粮库库存的烧焦的面粉,及印钞局在加工木材时剩下的木屑也都被添加至面包里。
因食物及物资短缺,至11月底,已有11000人因饥饿而死亡。
此时人们开始期盼拉多加湖的湖面上结冰,希望可以通过冰面来用卡车进行物资运输。但如果要组织大规模的卡车运输,冰层厚度至少要达到200毫米以上。可据水文工作者的测定:气温在零下十摄氏度时,湖面冰层厚度达到200毫米则需要6昼夜。
到11月20日,湖面冰层厚度已达180毫米,苏军又在城南打退了迂回提赫文的德军。列宁格勒当局认为此时是进行冰上运输的最佳机会,决定不等冰层厚度达到200毫米,立刻开始冰上运输!
苏联当局此时立刻派出汽车队来向列宁格勒运输食物。但由于冰层不厚,坑洼较多,且德军炮火对湖面炮击十分猛烈。因此司机只得站立着开车,以便在卡车下沉时及时跳车。
在1941年到1942年冬天,前线卡车司机不仅运送了超过列宁格勒最低需求量的物资,还有50万人通过这条线路成功撤离!这些卡车司机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是功不可没的。
七、朱可夫与波罗的海舰队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在苏德战争中,朱可夫一直是作为斯大林的“救火队员”,即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朱可夫。
在列宁格勒危急时,斯大林将被降级为预备队司令员的朱可夫召进克里姆林宫。当朱可夫说希望重返前线时,斯大林说:“去列宁格勒吧!列宁格勒的处境十分困难。”
战后朱可夫曾回忆道,斯大林在这句话后还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在《朱可夫回忆录》这本书发表时因政治考虑被删掉。斯大林的原话是,列宁格勒的形势是灾难性的,没指望了!
而对这句话,朱可夫表示说:“那里的形势还不至于那样没指望。”斯大林听到这话,立刻提笔给正在列宁格勒指挥作战的伏罗希洛夫写了一张便条:“把方面军司令部交给朱可夫,您本人马上飞回莫斯科。”
9月9日,朱可夫乘坐的飞机,趁雾飞过拉多加湖,来到列宁格勒。他一下飞机就直奔正在召开会议的斯莫尔尼宫。进门后发现联合会议正在讨论如何在市内重要目标埋雷,并彻底炸毁波罗的海舰队!
朱可夫在得知会议内容后,他立刻拿出斯大林的便条说:”第一,我是方面军司令员,我禁止你们这样做。第二,请你们马上排雷!”此外,他还说道:“军舰可以被毁,但只应该在战斗中被毁!”
至于波罗的海舰队向西出航的芬兰湾被封锁后,为何不通过波罗的海——白海运河,向更深处的北冰洋进行转场的问题。
客观原因是德国王牌飞行员鲁德尔所在的飞行中队炸毁了运河的过船闸。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苏德战争主战场在陆地,海军主要还是要辅助陆军作战。况且朱可夫认为,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可以为列宁格勒提供极强的火力支援。而且向东路途漫长,运河部分区域仍由德军控制,转移时极易受到德军的攻击。所以,波罗的海舰队没有选择向后方的白海、北冰洋进行转场。
但没有完成转场的海军却打得很顽强。他们利用舰队两艘战列舰的火炮及其他舰艇的火炮,向纵深的德军猛轰。就连沙俄时期修建的对海要塞炮此时也被调转炮口,指向城南!
舰炮的威力是巨大的,波罗的海舰队的炮火成功的将德军的进攻阻挡在城外7公里处。使得德军的炮火无法向列宁格勒的中央城区进行延伸。
舰队的炮火虽然没有对德军造成多少实质性的伤亡,但是对德军的震慑力却是极大的。
而后波罗的海舰队一些部队,在自身舰艇被毁,或没有弹药之后。海军又上岸充当步兵继续进行战斗,打的也非常顽强。就连他们的对手,德国空降兵都说:“在俄罗斯土地上的每一场战斗,要比在克里特岛的三次空降还要困难!”
朱可夫的到来和海军的英勇无畏极大地支持了列宁格勒的抗战!
八、人性之辉
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列宁格勒的供暖完全瘫痪,食品也出现短缺。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人没有放弃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
在此苦难时刻,共青团员们组织起服务队,走街串巷的帮助群众。有人饿倒时,有一个女青年立即把自己第二天的定量面包给他吃。虽然她也明白,也许明天自己也会饿倒,再也爬不起来……
然而整个列宁格勒还在运转,负责生产维修坦克的基洛夫工厂,据离前线仅14公里,但却从未停工。工人们把尚未组装好的坦克通过工厂围墙上的炮眼,向敌人的阵地发起炮击。而这些坦克刚组装好,就由英勇的工人志愿兵来驾驶去冲锋陷阵。由于出厂过早,一些坦克甚至来不及漆装和安装精密瞄准装置。
更令人敬佩的人是列宁格勒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在列宁格勒遭受封锁的期间,研究所共有28人因饥饿死亡。但是包括数吨稻米及土豆在内的育种标本却都完好无损。
这些英勇的保卫者让人们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苦,包括战争。
九、《第七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作品,苏联官方包括西方音乐圈都把它标榜为一部反法西斯的颂歌。全曲的气势极其宏伟壮大,终乐章的音响更是震耳欲聋。
1941年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时,肖斯塔科维奇也参加了消防队。他身穿消防服,头戴防火头盔的照片后来刊登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上。1941年的9月,德军彻底封锁了列宁格勒,苏联诗人吉洪诺夫这样描写被围的列宁格勒:“灯火管制下的座座大楼,犹如预示着不详的噩梦。列宁格勒铁灰色的夜晚,到处是戒严带来的寂静。但寂静骤然被战斗代替,警报号召人们英勇上阵。1941年12月肖斯塔科维奇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完成了这部作品,他后来回忆说:“音乐以不可遏制的速度从我的脑海中迸射出来”。1942年3月5日《第七交响曲》在古比雪夫首演,同时对全国及国外做现场直播。可见这部交响曲的初演,便是拿来宣传,用以提高士气和宏扬国威的,是完全作为苏联的一项 “国家大事” 来对待的。同年3月29日此曲又在莫斯科演奏了这部作品。5个月后,《第七交响曲》的乐谱被空运到列宁格勒,此时的列宁格勒已是饿殍遍地,城内外炮声隆隆,排练的乐手有些甚至是被担架抬进来的!但当这些乐手得知要演奏《列宁格勒交响曲》时,他们立即恢复了生机。
为保证演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正常进行,苏联红军事前向德军炮兵阵地发射了约3000发炮弹进行压制。”随后,这部深刻表现人民对法西斯侵略者的愤怒与反抗的正义之声,便在这座英雄的城市奏响了。人们从街上、从掩体里、从住所里聚集到广播扩音器前,以极大的热情倾听着这英雄的乐章,第七交响曲响彻了列宁格勒的上空!
第一乐章管乐吹出优美宁静的旋律被敌人入侵的主题打断,预示着战前美好安宁的生活被破坏。而后小军鼓加入,声音连绵不绝,步步紧逼犹如敌人的铁蹄。最后铜管乐的加入,代表敌人大兵压境,苦难的城市,不屈的人民。
交响曲在被围困的、饿殍遍地的列宁格勒依然奏响,这体现了列宁格勒的不屈精神和苏联人民对抗德国法西斯的伟大决心。
十、尾声,不屈的列宁格勒
1943年1月8日,苏军因南线在斯大林格勒反攻告捷,希特勒只得将围困列宁格勒的主力——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调往南线解斯大林格勒保卢斯之围。苏军趁德军在北线兵力空虚之际,由列宁格勒和沃尔霍夫两个方面军东西对进。经十天激战,终于将城市解围。两个方面军也成功会师,朱可夫也因此被授予元帅军衔。
在长达872天的围困中,列宁格勒仅正式报告的死亡人数就高达64万2千。若加上其他未列入统计的死者,估计牺牲在80万人以上。到城市解围时城中共有56000人幸存,仅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6。在这牺牲的80多万人中,有3%的人死于爆破和空袭,其余97%均死于饥饿与严寒。
但就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情形下,苏联军民仍然坚守住城市,并给法西斯份子以坚决还击。这种英勇的、不屈的精神将永垂青史。
美国军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片中评价列宁格勒战役说:“一个将军可以赢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英国的《旗帜晚报》也称颂道:“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本文作者:腾飞,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
-
克什米尔是巴基斯坦最后的底线印度口中的和平不过是坐等时机
-
[图文]惨!战争让毛泽东失去六个儿女
-
百年“龙学”探究
-
《倚天屠龙记》中六大派的格局,少林武当争霸,华山只配打酱油?
-
二战前夕的上色老照片:德军吞并苏台德、可怜的犹太裔儿童遭驱逐
-
这个日本军官策划了七七事变,二战后期被日军军部勒令退役
-
昵称穆拉的女子如何成了高尔基的秘书?
-
这个高地上进行了一夜肉搏战,美军一个营打到只剩11人
-
这艘航母曾运送大量二战美国大兵回家,如今凿沉在海底依然坚挺
-
[多图]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讲述日本侵华历史
-
《权游》中的劳勃与艾德,演绎了友情的最高境界:为彼此赴汤蹈火
-
看看这14个姓中有没有你,判断你的祖先是不是秦始皇
-
秦始皇一统中原,却把这个国家领土舍弃,如今独立成一国家
-
她是宋美龄之后的民国“第一夫人”,威望比宋美龄更高
-
唐宋之间:徐州云龙山摩崖石刻上篇
-
老布什去世,在他任内的海湾战争中,美军被萨达姆扇了一巴掌
-
波兰“蟹”式自行火炮,曾经想要做东欧第一,但最终靠K-9拯救
-
上色老照片:二战中阵亡的德军士兵的葬礼,因希特勒的野心而送命
-
阿拉曼战役隆美尔为什么会战败?从始至终,数量上就没超过对手
-
这个人访华,发现中国人有三点“最可怕”,警告世界不要招惹中国
-
三星堆与山海经中祭祀吻合?发现哪些北纬30度古文明相似之处?
-
[图文]揭秘《蒋介石日记》里神秘的“日本白团”
-
[多图]美军全能战舰独立号外形酷似星际战舰
-
湖南为什么这样红丨长沙红,是红色热土的“红”,红红火火的“红”!
-
红军被迫仓促进行远征 在草地中几近断粮绝路
-
“临终关怀”千年纪 | 只有认识死亡,才真正知道如何活!
-
哈里王子娶了梅根,是福还是祸?因梅根,英国皇室可能大出血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物有话说|“建宁元年诏书作”环耳鼎
-
陆介政:鳞次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