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神话故事 > \

关于麒麟的传说 为什么人们称麒麟为“瑞兽”?

麒麟,传说中一种具有神灵的瑞兽,其状如鹿,龙头马身,身披鳞甲,凌波踏水,如履平地;生性温善,不害生灵,能给人间带来祥瑞,与神话传说中的凤、龟、龙并称为"四灵"。在民间曾有"麒麟送书"、"麒麟送子"的传说,认为求拜麒麟可得贵子,并绘有"麒麟送子图",制作成版画。一只满身珠光宝气、灵光四射的玉麒麟,背上骑着一个漂亮的胖娃娃,凌波踏水而来,给人们带来美满吉祥。

据传,麒麟在古籍中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一为《春秋》,二是《诗经》。另一说麒麟的出现最早源于"河图洛书"的传说,说是"有一种龙头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身高八尺,身披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游弋于图河之中,人称"龙马"。此一传说后被记载于《尚书》一书中。晋代史学家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云:"麟者,仁兽也,圣王之嘉瑞也"。唐代文学家韩愈《获麟解》注云:"麟一角而载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游必择土,祥而后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王者有出,与凤龟龙谓之‘四灵’"。

由于传说中的麒麟"其性温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而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说麒麟因怕麟角伤及其他生灵,故而角上又生出肉),"含仁而戴义",具有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为祥瑞之兆,而被广泛用于地名、人名。古时人们对聪颖可爱的男孩,常称作"吾家麒麟",在制作成版画的《麒麟送子图》上,也常刻有这样的对联:"天上玉麒麟,地上状元郎"。相传孔子降生时,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书"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思是说,孔子具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这当然只是传说,但恐怕是后人"麒麟送子"之说最早的原本了。

以麒麟为地名,则不仅取其祥瑞之意,恐怕亦暗含有"降麟之地,人杰地灵"的意思在,以附会"风水宝地、王者有出"的说法。其中又以《左传》中所载春秋时鲁哀公"西狩获麟"的故事流传最广:"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类似的说法同时也散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东周列国志》、《兖州府志•圣里志》、《曹州府志》、《巨野县志》等,皆有"西狩获麟"的记载。其说法大同小异,各有取舍。一说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取"西狩获麟"意,"置麟州于巨野",其获麟处曾有"获麟集"、"获麟堡"等地名,并以巨野城东七公里之获麟集曾有"麒麟台",且有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张九胥手书"获麟冢"刻石等,以为鲁哀公"西狩获麟处"之佐证。

另据《嘉祥县志》载,"金皇统七年(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地置县,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后人遂附会其意,称之为"麒麟之乡"、"麒麟发祥之地",亦有好弄文墨者名之为"麒麟城",依嘉美祥瑞之意,附人杰地灵之说,遂启孰为"西狩获麟处"之争。有巨野人甚至引经据典,搬出《集解》、《正义》注中"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巨野是也","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以为证明。

据《巨野县志》记载,明代有巨野知县方时化,曾在麒麟台建瑞麟寺,规模宏伟,占地百余亩,有僧侣百余人,"寺院附近有铺店、石碾、菜园、盐畦、车坊等……寺南有一河,曰八里河,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鱼可数"。南岸有一渡口,"每值阳春,风和日暖,鸟语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来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名曰"获麟古渡"。然而,另有一处亦被称作"获麟古渡"的,却在济宁城北四十里之长沟镇获麟村。传说春秋时孔子曾任中都宰(中都既今汶上),到长沟附近狩猎,捕获麒麟一对,其获麟处因而得名"获麟村"。"获麟村"地临京杭运河,明代曾在此建有节制水闸,名"获麟闸",并设闸官衙门,修河护堤,经营水运,此地遂成为水旱两路繁华商埠。"河内百舸争流,樯桅如林,桨声波影,岸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茶房酒肆,鳞次栉比"。当时文人凭借这一历史典故,名之为""获麟晚渡",并以明代郡人潘呈念题诗为证,诗中有"枫叶芦花秋色里,舟人指点获麟川"句。这样说来,所谓"获麟之处"便不止巨野、嘉祥两地,此外至少还应再加上一个任城,甚至还有汶上。

"西狩获麟"之说虽见之于史籍记载,但麒麟究竟为何物?却无从见过。虽则现代考古技术如此发达,已考证出亿万年前确曾有恐龙存在,因有其化石作为确凿之证据,但作为传说中"四灵"之一的龙、凤、麟,却从未见有力之证据加以证明。历史上所谓"龙兴之地"的说法,不过是用来粉饰帝王身世不凡,以说明"天命所归"、"君权神授"的附会之言,以欺世盗名、蒙骗世人。即便是真的曾有过什么龙凤之地,却也未必就如同那些才子们所大肆宣染的那般"人杰地灵",似乎个个都能"成龙成凤"一般。不过,毕竟是这"麒麟之乡"、"圣贤故里",文化底蕴深厚,因了这"西狩获麟"、"宗圣故里"之争,经过一番的引经据典、广征博求,确乎也一夜之间成就了不少的"人文学者"、"考据学家"出来,真个是"龙凤满天,麒麟遍地"了。

有意思的是,后人只根据"西狩获麟",乃祥瑞之兆的说法,将麒麟的出现视为吉祥,却往往舍弃了"西狩获麟"故事的后半段。依《左传》的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这就是说,有叔孙氏家臣捕获一麟,竟"以为不祥",于是赐给了"虞人"(虞国,今河南商丘虞城一带),待孔子告之,然后才又要了回来。若根据《东周列国志》的记载,则是"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一兽……怪而杀之。孔子叹曰:‘仁兽,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

这就是说,西狩获麟,不但是"以为不祥",而且还把它杀了。获麟而杀之,竟被说成是祥瑞之兆,岂不有悖常理?倘若依据《兖州府志•圣里志》的说法,""周敬王三十九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廓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麇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袊。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以是伤之"。孔子说,麟啊,你为何而来哉!你这是干什么来了?你来的可真不是时候啊,所以你一出现就被人害死了。

据传,孔子因为麟"出非其时而见害",伤心不已,掩面而哭,而且还提笔为麒麟写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以为是个"不祥之兆",遂"就此绝笔",从此不再著述。孔子感麟而伤,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春,也就是"西狩获麟"的第三年春,与世长辞了。麒麟"出非其时而见害",孔子则遇麟而死,岂为祥瑞乎!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