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神话故事 > \

【社论】纪念黄一鹤,致敬时代精神

原标题:【社论】纪念黄一鹤,致敬时代精神

央视春晚开创者黄一鹤先生去世了,引发网上普遍的哀思。黄先生是央视1983-1986连续四年的春晚的总导演,在1990年又再次执导,称黄先生是“开创者”“奠基人”毫不为过。事实上,他不仅奠定了央视春晚的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多数中国人对“娱乐”的理解。

2012年,央视春晚30周年的时候,媒体曾评选“你最喜欢哪一届春晚”,结果1983年春晚票数排在第一。这个结果多少有点意外,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央视春晚的声光电技术,已经远非1983年可比。但是,在很多老观众心中,1983和1984最开始的两次春晚,仍然是最有味道的。

我们可以尝试回到当初“简陋”的现场,以便更真实地触摸到黄一鹤那一代电视人的心灵。1983年春晚,黄一鹤决定采用主持人这个形式。央视有赵忠祥这样的主持人,黄一鹤认为他们的优点是背台词厉害,创造性不行,所以黄一鹤请来了马季和姜昆,又请来了当时最红的女演员刘晓庆。

这种“开放性”,是央视春晚早期的核心,正是有了这种精神,黄一鹤才敢把当时还是“禁歌”的李谷一的《乡恋》拿给领导,去争取播出。那是观众呼声最强烈的歌曲,黄一鹤的出发点是办一场让老百姓认为是“自己的晚会”。相关部门领导也受到这种开放精神的鼓励,拍板让李谷一上了春晚,她不但成为早期春晚的灵魂之一,也因此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明星。

1984年,黄一鹤偶然的机会听到了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为此,他多方打探,才搞清楚那是“港台艺人”。他专门办了边境证,到距离香港最近的沙头角买了磁带,后来又托人找到了当事人。张明敏成为1984年春晚的“突破”,后来找港澳台演员来演出,也成为一个惯例。但是,这一历史细节,最触动人心的其实是黄一鹤上下求索的身影,敲击着时代的大门,融化着过往的坚冰,将一个个禁区踏破,将曾经的僵化焐热,也是那个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最强音。

最初的几年春晚,大众媒体还不发达,直到大年三十,人们还不知道春晚会有什么节目,但是观众会有强烈的期盼心态:今年会有什么用的“突破”?突破不仅是央视节目组的追求,也不仅是观众的呼声,更是整个1980年代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敢于尝试一切新奇的东西,在电视人身上,就表现出黄一鹤这样的探索。他认为央视春晚是“观众自己”的,同时也认为节目就是他本人的,这种责任心,是后来的电视人应该学习的。

近些年来,1980年代版的《西游记》《红楼梦》以及春晚,被人们一再追忆、回味,这不仅是长大成人的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杀”,更是对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澎湃向前、突破禁区、回归常识的时代精神的致敬。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