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我见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是俄国画家列宾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俄国,专制主义农奴制进入危机时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下,为了批判残酷的农奴制,而产生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列宾的这幅画也以其自然而厚重的文艺手法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而成为该主题的代表之一。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以鲜明的彩,浓厚的笔墨向众人展现了一幅引人深思的社会场景。列宾以自己的亲眼所见为内容,色彩的搭配合理协调,恰到好处,层次过渡自然顺畅,线条轻快流畅。朗照的炎炎烈日下,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在沙滩上吃力地拖着沉重的货船。他们面容憔悴,仍旧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得不到解脱和慰藉,早已黝黑的身形,难以前行的被漫漫黄沙阻挡的脚步,揭露出封建农奴制对劳苦大众的迫害至深,他们仿佛在向世界控诉,控诉封建农奴的遭遇,控诉劳苦大众的艰辛,控诉难以释放的压抑……他们早已声嘶力竭,却还是不得不从事着这项艰辛的劳动,形容枯槁,了无生气,自是俄国社会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写照。残酷的农奴制度,让民众失去了人性中本该有的自由,终日遭受着残酷的奴役和压迫。他们或已年迈,生活的重压早已将他们压得疲惫不堪,却连个喘息的机会也没有,只能默默忍受。
显而易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写实主义作品。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中,产生了自我反省和忏悔意识,涌现出了心灵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开始重视关于人的灵魂的探索。这幅作品也自然是勾勒出了劳苦大众的凄苦无奈的内心世界,也体现了画家的人文关怀意识。既从感性欣赏的角度描画出封建农奴制度下民众的生活场景,又从理性欣赏的角度将当时的社会现实溶注在自己的笔法中,而且从心灵欣赏的角度表现自己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有一种深刻的忧民意识,以此来唤起世界的关注与关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艺术的再现,他认为一幅画就是一种再现,因为画重现了一个对象形象的外观。再现关注的是艺术描画现实事物的特性与能力,是艺术品自身的美学特质,其中心在艺术,在它所反映的事物。艺术的再现,更多地是关心作为在线形式的艺术是如何来表征外在世界的,以及其内在的美学规律所在。艺术以反映一个现实或者寄寓人的思想与精神追求,来实现它从表现到再现的过渡,实现它的艺术价值追求的功能。对此而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再现。
将表达和情感体验合二为一,融合进自身所见所闻,将情景融为一体,即形成一种伟大而崇高的艺术感染力。画家列宾以自身亲眼所见为基点,反映俄国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将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艺术的情感表现具有双重目标,除了传达给更多的欣赏者以外,艺术家自身也成为其情感表达的体验者。色彩与情感可以融为一体,没有找到理想的色彩,也就体验不到理想的情感状态。列宾将意象化的色彩融会到形象化的情感表达中,是一种情感与表现的和谐的统一,将发现和融合不断升华,最终体现人在画作中表现的情感形式。列宾无疑是将自己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神经通过具象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了。漫天漫地的黄漠漫卷,肆无忌惮,劳碌的民众心中苦痛,却也只剩无言。
画作的创作是画家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到内心酝酿和构思,再到诉诸艺术的表达,是一个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赋形和构形的过程。列宾绘此图展现的是民众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刻板和惯例化,将人变成了一个工具化的存在。日常生活的刻板性和日常性,也让在封建农奴制度压制下的劳苦大众的合理化和理想化生活遭到压制,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奴役和压迫。
如果我们多一点审美的人文关怀,将美学精神引入现代生活,也将现代生活的种种场景通过艺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平衡社会发展,平衡人的理性与感性能力,便可实现一个为社会发展谋求和谐共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号召和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