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是什么?孔子生平介绍
1、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
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孔子认为只有恢复"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局面,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他站在时代的门槛,面对现实的混乱,还是向前望了望,却终究没有继续前行。
孔子继承了"孝"的道德观念。"孝"是"仁"的一种要求,并且把"孝"与"为政"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为政就是要把"孝"的精神推广于政治,在家孝亲也是为政。
此外,孔子还突出了"德"的政治含义。"德"原来有"揖让"、重视文治和不尚暴力的含义。孔子崇德尚文,反对武力征伐,反对春秋霸道的盛行。只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才是德政,才能达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统治效果。
综上几点可见,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伦理道德是实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人生哲学观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没有完全摆脱西周时代"天"的观念,但他却没有谈到"天"的意志一类的话,而且谈"天"时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如其弟子颜回去世,孔子曰"天丧予!";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一类的话即是明证。同时,孔子对"天命"的态度也模棱两可。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又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同时,孔子重视祭祀鬼神,但又认为应"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都是一种对鬼神"存而不论"的唯心主义思想。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在治学方面,既不与前人的思想绝对对立,又不与他人的思想雷同,而是有继承和吸收,又有创新与发展。
经济观
包括重利轻义、"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的思想。这是"仁"的思想在经济领域内的体现。但孔子对鲁国"初税亩"这样具有进步的经济改革却是保守的。
美学观
孔子追求"美"和"善"的统一,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中修身成性。
教育观
孔子被国际学术界尊为世界古代十大教育家之首。他在中国历史上首创私学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相传其授业门徒多达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他把私学办成了传授文化、培养人格和知识阶层的场所。在他的教育下,中国古代有了一批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开创的私学又促成了文化上的独立,他们以社会批判为天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
在教学内容方面,他重视政治与伦理教育。正如他所言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还根据自身长期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目标上,倡导"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总评〗公元前479年,一代思想家孔子去世。其后三百余年,太史公司马迁感慨之余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在此,司马迁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做了最恰当的评价。"泰山坏乎,梁柱催乎,哲人萎乎",哲人虽逝,离我们远去,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他永远无法被抹去。当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正走向世界。孔子是中国的,而儒学却是世界的遗产。我们应踩着哲人的足迹,寻找民族的未来!
相关文章
-
[原创]汪建新:诗人毛泽东的江西情缘
-
反击战中,十多万发炮弹给越军上了一堂实战课
-
金庸小说武功排名 金庸小说最难练的十大武功
-
临淄张家庄出土神秘铜壶,专家打开一看,里面竟是“高科技”餐具
-
大英雄项羽谢幕 尸体被残酷肢解
-
皇帝赐弟弟毒酒:望你能活1000岁,弟弟机智回一句话,保住性命
-
找樂:《蒙元,一个帽子横行的时代》
-
「陆军干部见习锻炼基地巡礼-45」立功太原红十连
-
历史影像:毛主席两次会见基辛格,体会伟人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和幽默感
-
西北阿根廷龙:长1.8米的小型食肉恐龙(6500万年前)
-
敦煌壁画“小寒论棋”解读古人生活意趣
-
四大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 这些人怎么发明出来这些的
-
【党史故事我来讲】毛泽东与三口红井的故事
-
泡汤加健身清明节古代也是健康节
-
如来最怕的人是无天吗?你错了,除了无天之外,还有一个手下败将
-
人死后,家属为什么都要穿丧服,并非迷信,而是出于科学考虑
-
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九把失踪一把现存(勾践的纯钧在湖北)
-
学党史|党史上的10月27日
-
牛魔王是通天教主门下的弟子 这是传言还是真实的
-
“七一勋章”获得者:“渡江英雄”马毛姐
-
村民发现鹰翼太阳轮,推翻了“中华文明西来说”,蚩尤是汉人祖先
-
南阳唐河发现西汉和唐代墓葬,出土16件古代遗物…
-
珍贵老照片002|平津战役
-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孙膑,一个厉害而不平凡的人
-
解密虞姬为何要拔剑自刎 虞姬害死了项羽?
-
古人去世后,家属守灵为何点三根香,点两根或四根可以吗?
-
导致王朝灭亡的皇后,为何被后人误认为是男人?这首唐诗有玄机
-
三国赵云的老婆是哪位长相如何 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普尔塔龙:世界上第三大恐龙(长40米/距今7000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