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这里告诉你原因

原标题: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这里告诉你原因

有人问,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其中的原因。

提取数据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1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2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越南战争中,击毙一名敌人需要消耗12万发子弹,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消耗60亿发子弹击毙了2.4万人,也就是25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小编认为,导致现代战争中弹药消耗量成倍增长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作战观念存在差异。以往战争中,中国《孙子兵法》中的“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观念,对世界战争格局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战争规模和火力烈度;近现代以来,西方列强推崇以力取胜,追求火力至上的原则,其军事思想对其他落后国家军队具有引领作用,最终导致战场上火力逐步升级。

二是军事工业飞速发展。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条件,打什么样的仗。”武器装备及军火弹药的生产能力,是一支军队打赢战争的物质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仅有一所条件简陋的黄崖洞兵工厂,战场所需弹药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很大一部分要靠战场缴获。在这种条件下,八路军战士只能把敌人放近了打,以近战夜战、刺刀见红的手段先消灭敌人,尔后缴获弹药;现代条件下,世界各国军工企业普遍产能过剩,靠大量倾泻钢铁和火药的手段赢得战争,已经成为一种战场常态。

三是作战样式发生变化。自从17世纪末燧发枪应用于实战,人类战争正式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子弹消耗量与歼敌数量之间的比值,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状况。一战时期,进攻一方往往采用密集队形进攻,以至于出现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一天阵亡6万人的情况;二战时期,各国步兵普遍采取散兵线进攻队形,使作战人员在连发速射武器大量涌现的战场上,却并未出现大量阵亡的情况;现代条件下,非接触作战成为主要样式,战争往往在彼此人员未进入对方轻武器有效射程之内的情况下,就已经结束了。因此,现代战争中的巨大弹药消耗量,通常是在迷盲射击、警戒射击时产生的。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