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东汉侍讲制度:儒学大师进宫教授,弥补旁支帝王的教育缺陷

原标题:东汉侍讲制度:儒学大师进宫教授,弥补旁支帝王的教育缺陷

中国的侍讲制度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昭帝时期就已出现,到了东汉时期,这个制度才被长久地稳定下来。“侍讲”顾名思义就是侍候在身边,向对方讲一些东西,其实就很像老师的教育模式,那么东汉的侍讲制度究竟是什么,为中国的教育史又有怎样的意义?

1、东汉幼帝,旁支继位多,需要的教育自然比普通成年帝王的教育更多

东汉的政治情况的确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较大王朝的社会发展模式,居然是由一个孩子来指导,并且还是持续性的一百多年,虽然是名义上的。

正式推行侍讲制度,主要是应对旁支继位正统的情况。

在之前的发展历史中,往往只有太子或者储君才有最高的教育权利,并且有专门的老师对其进行教育,教育质量可以得到保障。但是东汉历史往往具有特殊性,除了前三个皇帝是正常的继位顺序继位,几乎后面所有的皇帝都是旁支继位。

这就给帝王的能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是旁支,之前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或者说没有受到关于怎样做好一个皇帝的教育,一些普通的治国之道完全不懂,于是帝王的能力成为了一个问题。

以保证帝王能够拥有较为优秀的处政能力和帝王的基本素质。

其实一开始侍讲并没有制度化,《后汉书》有记载道:“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

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一开始光武帝让何汤一个武将去教授太子,觉得教得好并问何汤的老师是谁,才知道桓荣是一个大儒。可见一开始对于侍讲的人是何身份并没有太大的要求,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行为而已。

东汉幼帝多,所以注定了教育的需求肯定是要比成年帝王要大的,故此对于教育的需要更加重视。

2、为了扩大儒学的宣传力

侍讲制度究其本身来讲是一项教育制度,其根本的作用还是要放在教育上。上述已经说过教育的对象多是一些旁支帝王,但是也有一些宗室子弟被侍讲的案例。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常见的就是四书五经,通过此项制度做引导,使其帝王的教育和社会上层的教育都被儒学完全浸透。

不至于出现前面几代帝王因为顾念前期先祖的成果沿用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后面的帝王由于与先祖的时间隔得太长并且没有经历过打江山的困难,所以对于先祖的感情并没有如此之重,同样对于自己已有的江山,则会持另一种看法。

巩固帝王心中对于儒学重要地位的认识,在之后的统治中,能够延续先祖的遗令和王朝的统治。

西汉时期,并没有严格的侍讲制度,所以会出现有些帝王崇尚儒术,有些帝王崇尚黄老之术或者法家学说。

汉景帝及其之前的几个皇帝就是研习黄老之学,但汉景帝自己并不认为黄老之学能够对自己有多大的实际用处,故在给汉武帝选老师时会倾向于儒学。

到了汉宣帝时,自己儿子汉元帝想要研习儒学,但却遭到了父亲汉宣帝的怒斥,甚至因此动过废太子的心思,只不过顾念是结发妻子的儿子,加上妻子早亡,故一直心软,没有废。

由此可见,对于世代延续的帝王,若不对其进行严格的思想教育,那么,他的思想体系就会出现不一致的后果,这样的思想放在其他人身上或许是一件不怎么样的大事,一种思想不认可就换一种,这的确不是什么大事。

,不利于社会统治秩序的维护。

故因此原因,东汉也必须推行侍讲制度,这也是为何东汉国力衰微,但却能够挣扎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

1、有利影响:有利于统治阶级实际能力的提高,完善教育发展体系

侍讲制度从总体上来说提高了帝王的之争能力,之前的帝王虽接受教育,但接受程度有限,而且内容上多受限制。对于一些不懂的问题,帝王可以进行肆意地询问,而且在其中侍讲者可以对帝王有较为规范的劝谏。

定期举行的一些学术活动,有时帝王也会参与其中,在云台或者白虎观进行一定的学术探讨,“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

这些都是很好的习惯,对于提高帝王对于事物的深度见解,扩宽帝王的思维这些对于政治上的处理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有利于提高君王的个人修养,引导君王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而且不仅是帝王方面的影响,就连其余的宗室子弟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些人未来都会是东汉社会的上层阶级,故把他们的教育工作做好,实际上是在净化统治阶级。之前虽有国家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措施,但是教育的体系多不完整。

各家有着各家的教育模式,有的人家的教育模式良好,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很好的;但有的人家教育模式太过于陈旧,对于孩子的发展起不到明显的教育作用,还有反作用的发生,不利于未来孩子一个总的人生发展。

社会模式的发展也很难得到很大的进步,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2、不利影响:侍讲者有可能会利用帝王对于他的信任,做出一些逾矩之事

在侍讲的过程中,组成因素是侍讲者和被侍讲者,即君王,其中最重要的个体无疑是侍讲者,因为在整个侍讲的过程中,侍讲者是负责传授君王知识,一举一动都会对君王起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所以是站在主动的一方。

,故有时候君王遇到了朝政上的一些问题,需要建议时,往往不会找各怀鬼胎的大臣,而是会找自己比较信任的老师,向其咨询一定的建议。

例如“永平初,迁侍中祭酒。十年,拜太子少傅。显宗数访问经术。既而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为梁丘家宗。”

这个时候的侍讲者往往有机会可以干涉朝政,只要对皇帝做出一定的指导,皇帝发布的政策无疑会向自己所想的那一方倾倒(当然有理性的皇帝自然不会这样,也并不是所有的侍讲者都会对皇帝的朝政有着自己的私心,毕竟皇帝老师的人选是最严格的选拔)。

其实也在侧面上反映了侍讲者的权力之中,对于其人选的选择需要慎之又慎。

每个王朝都有着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但侍讲制度在东汉被正式提出后,后面的王朝多是沿用东汉的侍讲制度,不得不说,东汉的侍讲制度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这样制度的创建无疑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后汉书》

《秦汉史》

《东汉史》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