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幽云十六州对北宋有多重要?它的冲击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

原标题:幽云十六州对北宋有多重要?它的冲击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

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的位置,大致位于今北京以及山西、河北北部。为了直观了解,咱们可以逐个对照今天的地名,见下表:

以我们今天的视角看来,除了帝都之外,这些地方貌似没什么特别;但在古代地缘政治概念中,意义则完全不一样——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地区在北方的边缘部分,再往北,就是草原游牧文明。

打个更通俗的比喻:幽云十六州对于中原而言,就像咱们现代人家里的门厅;幽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就如同咱家的门厅被对面邻居占据了。发生这种情况,哪个正常人顶得住?

幽云十六州的易主,堪称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大“质变”事件,它带给北宋的并非仅仅是军事压力,而是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的巨大冲击。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古文明都是农耕文明。在这种形态下,人们居住在具备一定防御、保护功能的建筑中,以耕种、劳作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材料,能够获得稳定的财富、可观的积蓄,生活状态相对富裕、安逸,而且还具备较高的抵御风险能力。以此为基础,往往可以创造出高雅丰富的精神文化。

但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农业生产是纯粹的“靠天吃饭”,它需要对应的气候、地理、土壤条件,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农耕。因此,我国古代的大部分时期,即使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领土扩张也有个极限——适合农耕的区域。

古代哪些地方最适合农耕?可以参照当初汉武帝扩张后打造的帝国疆域。南方咱们不谈,北方的极限,从西到东分别是西域、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华北的幽云地区、朝鲜半岛。

而在这以北,则是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这种形态的特点也很鲜明:

一方面,由于依靠骑马放牧为生,他们天生掌握了古代两大最强军事能力——骑马,射箭。无论是匈奴,还是鲜卑、突厥,巅峰时期无一不是“控弦数十万”,来去如风,令中原步兵鞭长莫及。

但万事皆有利有弊,在另一方面,游牧经济却是极端脆弱的。由于身处苦寒之地,居无定所、没有粮草积蓄,他们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极端薄弱。举两个例子:

公元46年,匈奴“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人畜饥疫,死耗太半”,严重的旱、蝗灾害导致水草绝收、赤地千里,匈奴的牲畜、人口因此减少过半。重压之下,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其中南匈奴投靠汉朝,而北匈奴则在汉朝、南匈奴、乌桓、鲜卑的不断联合攻击下逐渐走向末路。

后来的突厥也一样。隋末唐初,东突厥曾经强盛一时,甚至逼迫李世民签订渭水之盟。但到了公元627年,草原连降大雪:“会大雪,深数尺,杂畜多死,连年饥馑,民皆冻馁”。又冷又饿之下,东突厥元气大伤;唐军则趁机发动千里奔袭,直接端掉其王庭,不可一世的东突厥被一战灭国。

现在我们就能明白,对于契丹而言,获得幽云十六州意味着什么。

契丹,据称出自鲜卑宇文部,很早就耕牧兼营,据 辽史称:“皇祖匀德实,为大迭烈府夷离堇,喜稼穑,善畜牧”,“太袓仲父述澜,始兴板筑,臵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后来耶律阿保机趁着唐代晚期藩镇混战,大量吸收逃亡的汉人,“率汉人耕种 ,治城郭、邑屋、廛市,如 幽州制度”,完全学习隔壁的幽州,实力精进,于公元916年建年号、定国号“契丹”。

而到了公元938年,为了对对付后唐皇帝李从珂,石敬瑭向耶律德光献上了幽云十六州。这一事件,让中国古代的南北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首先,彻底改变了契丹人的经济结构,扭转了生存与文明形态。幽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传统的农耕地区,有城垒,有耕地,有水利工程,收入稳定、抵御灾害能力极强,比当初耶律阿保机“山寨”的农耕区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从此,契丹由传统的游牧经济,迈进了游牧、农耕混合经济形态,实力倍增。史书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辽国甚至能够一次性支援属国北汉数万石粮食。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契丹本就善于吸引汉人、学习汉制,在获得幽云十六州之后,这一特色再度加强。为了更方便地管理各族军民,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并且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南面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沿袭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官员也大量使用汉人,历任辽国皇帝也精通 汉学。因此,辽国已经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匈奴、突厥,而是具备了农耕文明色彩的半汉化政权。

其三,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在军事方面的冲击。

我们祖先的智慧从来都是在线的,幽云十六州的布局就体现无疑。早在战国、秦朝,长城在东线就位于幽云地区;后世的历朝历代都将这里建设为北部的防线,修建的城邑往往地处险要、地势居高临下,自然条件与人力建筑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条牢固的防线。

而随着这一要地被敌对政权占据,中原政权在北方的防线一溃千里、直抵黄河。北宋大臣张方平曾说 :“自唐末朱温受封于梁国而建都,至于石晋割幽蓟之地以入契丹, 遂与强敌共平原之利。故五代争夺,其患由乎畿甸无藩篱之限,本根无所庇也。”

由于“本根无所庇”,契丹的铁骑可以在千里平原上纵横驰骋,无需几天就能直抵黄河、威胁汴京,北宋王朝直接暴露在凶悍的游牧铁骑冲击之下。为了应对这种困境,北宋在黄河北岸兴建“大名府”,驻扎大量军队应对契丹人;在京城附近,还曾大规模种植树林,意图抵消辽国骑兵的高速机动能力;而在京城,则常年供养者数十万禁军。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效果却极其一般,这就是丢掉幽云十六州的后果。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为啥北宋朝廷一直对幽云十六州念念不忘了吧?可惜,从石敬瑭割让之日起,一直到元顺帝被明军赶出中原,总共历时400多年,这一战略要地才再度发挥了它的“屏障”作用。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