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百万雄师其实一半以上都是厨子?
原标题:古代战场百万雄师其实一半以上都是厨子?
大家好,我是鹰哥,古人将军事实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形容一个王朝强盛,也往往会说带甲百万,《左传》这样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戎字与武器战争有关,而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数万人的庞大军队兵分多路去执行各种复杂的战术,或者两个阵营的大军,在一个巨大平原上摆开正式对峙,好像随时都会进行决战,随着将军的一声令下,好双方鼓角齐鸣,旌旗招展,一时间双方军马往来冲突,短兵接战,但是如果认真地思考一下,也会觉得这些作品中存在着一些古怪的地方,比如古代战场是否真的可以容纳数万人厮杀,将军一声吼是如何让几万人同时听到的呢?真实的古代战争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鹰哥带你探索诡谲战场上的风云突变。
关于是否真的存在双方数万人纠缠在一起厮杀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谈谈古代战争,古代战争的实质其实就是剑盾相撞的冷兵器对决,在这样的大混战中,士兵需要找到自己正对的敌人开始用类单挑的打法,或与身周极近的敌人贴身混战,因为到处跑的下场就是瞬间挂掉,而且将军也不会允许乱跑,这些都与当时的地形息息相关,如一般的攻城战,由于城楼可供进攻的宽度较窄,工程的一方无法将军队全部展开,并不能满足数万人一起厮杀,但在两军对垒的阵地战中上万人厮杀的场景,是有记载的,古代中国如此规模的厮杀一般发生在平原、河流之地,列如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参战人数超过十万的大战,淝水之战中的前秦也通过以十丁抽一人的方式,集合了近90万人的庞大军队。
长平之战规模空前,集秦赵双方全国之力,在秦国只要你达到15岁就得上战场了,而赵孝成王这边已经毫无人性了,孩子满9岁就得上战场,我想说9岁拿得起那些兵器吗?有合身的防具吗?这还只是下限,往上数只要你不超过60岁就都得上战场,要知道古代人均寿命才多少?活到60的老百姓又有多少,通过这样严苛的征兵他最后集结军队达到了恐怖的115万人,介于古代的将军蛮喜欢夸大军力,这115万的总人数,或许存在水分,但赵秦毕竟是当时的大国,真正能在战场上厮杀的士兵至少也会有10-20万,除去人数,战争中关键的因素还有时间,所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那是否古代打仗真的是要打十年,这么久呢?其实这就要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了,或者君王要想得到什么结果,所以时间也有所区别,夺地之战就是其中比较快的。
1896年8月27日的这场英桑战争,几艘英国战舰和不多的士兵,前后仅用不到一小时的进攻,就让对方的首领宣布投降,而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灭国之战就说不准得打多久了,明朝末年,农民军闯王李自成的大顺王朝,仅仅在紫禁城住了一天就被清军赶了出去,但整场明清战争却来来回回折腾了65年之久,还有时间跨度更长的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战争,这个时候互相对敌的就不是某个国家了,从春秋时代到明代,断断续续抵抗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还一边修着长城,这个过程持续了2000年,按照人们划定的战争行为中,这应该属于并不直接决定国家存亡的夺地之战,这种战斗每场都打不久,准备的时间却很长,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总是攒钱容易花钱快,到了月底穷光蛋,花在征兵上的时间总是很多的,即便快马加鞭的快速响应,再带着这些新兵拿着锅碗瓢盆走过去也不知道多久了。
缺乏廉价的代步工具是原因之一,即使是影视剧作品做电脑特效也不敢做几十万大军人人有马骑的场景,一般而言,古人正常行军的速度大概是一天30里,被称为一舍,以这种速度,当时从西安到北京,需要走一个半月,更别说战争本身的花销就是天文数字,孙子曾说,带甲十万,日费千金,一出征就得消耗粮食,随行的后勤人员可能要达到士兵的3-4倍,所以古代将军出征总喜欢将20万人夸大成七十万八十万,也不是闭着眼睛吹牛,总不能说随军出来做饭就不是兵吧?好歹也上了战场。
那么想要维持这样庞大的军队当然也要相应地付出巨大的代价,一切准备就绪后,进攻方更希望抓住战机,速战速决,比如长平之战,从赵括出战,秦军围困赵军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如果防守方据守,进攻方发现没有可乘之机,也会马上撤退,比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澶州之战,契丹人在澶州城下集结了10万大军,晋出帝石重贵赶来增援,先以骑兵冲击晋军的军阵没有成功的契丹人改为进攻晋军的右翼,再次失败后契丹人直接放弃作战,果断收兵撤退。
那我们再来说说临场指挥,这绝对是一门学问,在盖乌斯·马略改革后的罗马军团,由十个大队组成,除第一大队由十个百人队组成外,其余大队都由6个百人队组成,每个百人队80人,受百夫长领导,传令是从执政官到将军到百夫长,再到普通士兵,依次传递的,以重步兵方阵,闻名于世的马其顿军当然也有他独到的传令方式,步兵被分成256人一个方阵,每个方阵都有一名指挥官负责他的手下人员的位置和编队,还有一个副指挥官会被安置在阵型与阵型的中间区域,负责传递命令,通常使用语音、旗语和号角传递,需要提到的是,在激烈交战时,噪声多多的战场上语音传令要简短清楚,比如面向右边,要喊成右边面向,后退时也需要优先喊出目的地,也非先喊后退,在中国古代,军令畅通同样是头等大事,《孙子兵法-军争篇》有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而不见,故为旌旗。
锣、鼓、旗、是中国传令的常见工具,无论是行军布阵都有不同的旗号与鼓点,但有时候这种传令方式发生的错误也会产生离奇的结果,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恒温将军很有野心,制定了吞并长汉的计划,因成汉国王不思进取,恒温相信自己一定很快就能拿下,但出乎意料的是,成汉军以逸待劳,兵力众多,他的进攻遭到了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恒温正准备灰溜溜撤退,传令兵却出了错,《晋书》中记载,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在古代敲锣是撤退,击鼓是进攻,传令兵由于极度的恐惧没有鸣金收兵,反而敲了进鼓,谁知道这一举动却激发了战场上将士的斗志,最终他们大获全胜,拿下了成汉,看来军令的传递虽然重要,但战争的胜负还得取决于将领的实力和那一点点的运气。
虽然听从号令是军人的天职,可在战场上突然有了生理需求,又该如何是好?有的军队规定禁止野外解决,理由是敌人的探子会通过排泄物来推断兵力以及吃的食物及饮用水源的位置,借此谋划,唐朝名将李靖在《李卫公兵法》中记载,诸兵士每下营讫,先会两队共掘一厕,大意是军队每次下营完毕,都要修厕所,然而军队毕竟讲究兵贵神速,厕所搞太大也没必要,如果战事一长,厕所满到溢出来的时候也很要命,这时候就有人剑走偏锋,将排泄物当作军事物资收集起来,制成最早的化学武器,如守城士兵会在热油中加入粪便,往攻城的敌军头上一浇,被这种化学武器烫伤的攻城士兵会因伤口长期无法愈合而身死,有的军队则将粪便涂抹在箭上制毒,敌人中箭后很快会感染而死。
另外,关于打仗时拉肚子,也有一件趣事发生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最后的决战就要开始了,可法国骑士们都先傻了眼,因为他们看到许多英国士兵竟然没穿裤子,只是穿着长及膝盖的长筒袜参加战斗,当然这么做也不是为了吓唬法国人,而是由于英国军队远道而来,后勤供应不上,士兵吃不上干净的食物和水,所以染上了痢疾,变成了像小鸟那样的直肠子,不穿裤子是为了边拉边打,或许是这种特殊的气质吓坏了法国人,那些占据优势的贵族步行骑士竟然没掌握好进攻路线,在穿越泥泞的耕地时双腿被陷在泥里,最终,一群肠胃不好的英国长弓手万箭齐发,干掉了强敌,完成了很有味道的经典一战。
战争中的士兵免不了打打杀杀,历史上也有死伤众多的战役,但打仗真的要死这么多人吗?其实大多数战役并不是非要死这么多人的,现代的军事理论家认为,当伤亡率达到23%的时候,能保持有效战斗的人已经不到一半了,而且伤亡率达到30%的时候,剩余70%的生还者就全部失去了作战能力,战斗也就结束了,真正决定胜负的交战也往往在几万人甚至几千人之间。
比如淝水之战中东晋只是以八万人击败了先秦的先头部队,15万人却造成先秦后方的崩溃,这是因为一旦先头部队溃逃后,会带动后方一起崩溃,古代兵书中将类似情况称为倒卷珠帘,精髓就是迫使敌方溃兵冲击本阵,在精神上彻底击败对手,通俗点来说就是大象不一定会输说老虎,但是如果大象意识不到自己在力量上强于老虎,就会在逃跑的路上逐步衰弱,最后被老虎整个吃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只用了八万人,却击败了先秦石87万人的原因了,并非因为被杀多少,而是因为先秦前军已崩,后方的士兵做鸟兽散了。
古代军事家在调兵遣将方面有许多天才的智慧,虽然没有便捷的现代科技,他们仍能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与此同时,鹰哥也注意到一点,战争永远是件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一个传奇降临,让人敬仰的背后,是无数为战争献出生命的士兵与百姓,或许迫使那些士兵与百姓参与战争的原动力,只是一种纯粹的生存向往,以及对和平的依恋,俱往矣这些认真想要活下去的人,虽然没有在墓碑上留下姓名,却带给现代人以警醒,那么今天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大家有其他的见解,或觉得文章某方面有误的话,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如果喜欢还请关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吧!
相关文章
-
她的一句话,满朝文武都要回避,《长安十二时辰》又一大势力登场
-
东汉刘强主动辞去太子之位 刘强是怎么死的?
-
江苏各界纪念周恩来诞辰121周年
-
抗美援朝期间,毛主席因何离京“隐居”近俩月
-
野史趣闻: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
-
江南四大才子是哪个朝代 学识渊博家喻户晓(明朝人物)
-
人死后,家属为什么都要穿丧服,并非迷信,而是出于科学考虑
-
他是黄埔六期生,曾和刘亚楼一个级别,去世十八年后家人才知情
-
【文化东河】老包头的“燕商”传奇
-
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学习
-
世界古代第一猛将是谁 他为什么被称为第一猛将
-
苏轼说改过不吝下一句是什么意思:从善如流(听取建议)
-
此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叛逃出国,现在老了却想回国安享晚年?
-
秦始皇的生父是谁:秦庄襄王(有传言称其生父为吕不韦)
-
河南一3000年古墓,考古队挖走1928件国宝,专家:人生的“污点”
-
古代俗语“一日夫妻百日恩”,下一句是什么呢?你知道吗?
-
张桂梅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
门神是哪两位?秦琼和尉迟恭一左一右(出自隋唐演义)
-
三国将领袁术手下的主要谋士都有哪些
-
萧景琰做了几年皇帝?
-
依米提·那斯尔:怀揣希望行至远方
-
张祥同志逝世
-
酒中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公元741年的那场大雪,真的拉开了大唐王朝衰败的序幕了吗
-
清明时节的千年悬疑: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什么地方?(图)
-
未解之谜:清朝的毁灭是否与迷信有关
-
这些文化常识,再不背就晚了!
-
漫谈古琴|人养琴,琴亦养人
-
《铁马金戈沅陵情》发行 再叙与元帅的深情厚谊